殷墟新館!來赴這場“千年之約”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4-02-27 11:22:18 | 來源: 新華社 |
河南安陽,洹水之濱。一座青銅色的博物館大氣莊重,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這是殷墟博物館新館。2月26日,這裡正式面對公眾開放。
1928年10月,位於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考古學家董作賓在此揮出第一鏟,中國考古人科學發掘殷墟的序幕就此拉開。90多年時光倏忽而過,今天,這片土地上文明的過往與輝煌再次濃墨重彩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是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這是一場與商文明的千年之約。
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約2.2萬平方米的展廳內,近4000件套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展陳文物數量之多、類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覽之最。它們靜默無聲,卻生動而鮮活地“講述”著“商”是一個何等偉大的文明。
在新館一樓車馬遺跡專題展廳內,考古工作者正在仔細清理殷墟遺址出土的馬車實物標本。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內,集中展示了殷墟出土的23輛馬車。
手鏟微微傾斜,輕輕刮落表層泥土,再用竹籤沿著土層紋路慢慢清理,最後用刷子掃去表層浮土,一個清晰的車輪遺跡便在考古工作者手中顯露出來。這場開在博物館的“考古公開課”載著遊客穿越3000年時光,一窺當年“車轔轔,馬蕭蕭”的壯闊景象。
新館三樓,110余片首次展出的甲骨記錄了一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考古工作者推測“子”是商王武丁和王后婦好的兒子,是一位熱衷於占卜的問卜者。其中一條“子其疫,弜往學”的卜辭,引起了許多遊客的興趣。
“這條卜辭記錄著‘子’入學後有一日生病,但又不敢無故曠課,於是他就占卜,這次的疾病是否嚴重?我是否能去上學?”殷墟博物館講解員胥怡雯説,這條卜辭被稱為“3000年前的請假條”。
2月26日,遊客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參觀文物。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90多年的考古成果積澱之下,商,不再只是《史記》中3000余字的記載。它有血有肉、真實而立體,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蘊藏其中。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回望過去的2023年,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開館,古蜀文明之光輝煌燦爛,目之所及、皆是驚嘆;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考古取得新突破,彰顯出良渚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明起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等水下考古項目成果將一段段寫在深海之下的歷史與記憶進一步廓清……
鑒往知遠,行之愈堅。
“殷墟博物館新館的建設,致敬殷墟90餘年的豐碩考古成果和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學家,致敬中國考古學百年輝煌。”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説,大量精美絕倫的文物,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出3000多年前青銅文明的鼎盛面貌,也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商代巧奪天工的技術工藝。
這是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內展出的刻辭卜甲。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千年之約,不僅是展廳中的風景,更是靜水深流的力量。開館當天,從四川遠道而來的遊客郝明宇剛剛走出展廳,就對記者感慨道:“不得不説,我可能並不了解這些文物,但走近注視它們時,沒有人能抵擋住它們的魅力。”
“為中華文明點讚!”“感覺能在裏面泡一天”“列入我的旅遊目的地清單”……許多遊客這樣在網上給博物館留言。
這是位於殷墟博物館新館三樓的甲骨文咖啡館。新華社記者 唐健輝 攝
目前博物館已經具備了面對公眾開放的條件,但相關的工作遠未結束。“我們將加快推進以車馬坑為代表的土質文物保護與展示工作,進一步加強殷商文化的研究與闡釋,及時展示最新考古發掘及研究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殷墟博物館館長陳星燦説。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你,準備赴這場“千年之約”嗎?(記者唐健輝、施雨岑)
相關新聞
- 2024-02-26數千件珍貴文物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館新館今天正式對公眾開放
- 2024-02-20殷墟博物館新館將於2月26日開館 近3000件珍貴文物首次展出
- 2022-11-21解讀中華文明基因的古老密碼——殷墟考古成果探查
新聞推薦
- 粵港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將於11月推行2024-11-01
- 廣州發佈《廣州市臺胞常見求助問答(一)》,一文解答在穗臺胞常見疑問2024-11-01
- 昆山兩岸主題金融改革試驗區4年落地71項創新成果2024-10-31
- 中國航天員一次次自信出征,底氣從哪兒來?2024-10-31
- 島內輿論:期待未來有來自台灣的航天員乘著神舟逐夢2024-10-31
- 前三季度進出口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跨境電商,助力中國品牌出海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