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民主峰會”搞到第三屆,大致可以蓋棺論定了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4-03-19 11:00:03 | 來源: 環球時報 |
美國拜登政府倡議發起的“民主峰會”3月18日至20日在韓國首爾舉辦第三屆活動。這是一場“三低峰會”:輿論關注度低、國際影響力低、各方積極性低。主辦方韓國至今沒有公開宣佈參加國名單和首腦名單,下一屆“峰會”還辦不辦得成現在也是一個問題。連“峰會”真正的主角美國看得出來都泄氣了,率團參會的布林肯只在韓國出席18日的活動,然後就飛往下一站菲律賓。有西方媒體直接發問:許多國家的態度已經變得相當冷淡,“民主峰會”進程是否瀕臨終結?
從2021年華盛頓搭臺唱戲以民主為名搞“峰會”,大張旗鼓要“重返全球領導地位”“加強民主以對抗威權”到現在,不過短短3年。政治人物信誓旦旦的口號和承諾,西方媒體對“兩種秩序對決”的鼓吹,與今天的冷冷清清一比,成了一個個笑話。美國今年要舉行大選,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今年的“民主峰會”會不會是最後一屆,華盛頓自己也拿不準。雖然不好説完全蓋棺論定,但“民主峰會”辦到這個份上,已經淪為一場尷尬的作秀了。
當然也不能説“民主峰會”客觀上一點意義沒有,它提供了一本反面教材,對國際社會有很強的“教育意義”,讓大家看清楚,美國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是個什麼樣子。
第一,這是一個由美國劃分三六九等的世界,美國及其盟友站在金字塔頂端,世界上將近一半的國家甚至連入場的資格都沒有。第二,各國探索本國發展路徑的權利和個性被抹殺,服從於美國對“民主”的唯一定義,説到底是服從美國的霸權安排。第三,人類科技進步取得的成果,包括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也被框定在美國的意識形態話語中,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未來發展空間,由此也被扼殺了。
美國最初辦“民主峰會”是想展現“領導力”的,如今卻起了反作用,本來是想露臉,卻把底細露了出來。有非洲媒體的評論一針見血:“民主峰會”在世界眼中描繪了一幅美國民主的糟糕圖景,“充分説明美國影響力在減弱”。美國自封為所謂“民主陣營”總司令,通過將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工具武器化,尋求維護其主導地位,以武斷的方式分裂世界,並在其身後播下不和的種子。
世界上其他國家,包括參加過“峰會”的以及沒有參加的,通過三屆“峰會”,看清了美式民主的本質。“民主峰會”一屆不如一屆,黃了涼了是遲早的事,必然的事,是意料之中的。但以這麼快的速度涼下去,還是有些令人意外,説明美國自己以及外界對它仍然是有些高估的,國際上對美國民主的不信任是被低估的。
當然,美國目前仍然沒有徹底放棄打“民主峰會”牌的想法。美國讓韓國來辦第三屆“民主峰會”,對急於增強國際影響力、志在成為“全球樞紐國家”的韓國來説,好像是一個賞賜;對美國來説,讓韓國來主辦可以增加“民主峰會”的代表性,以化解外界對美國操控“民主峰會”的質疑,還可以分擔成本和壓力。但韓國必須認識到,靠辦“民主峰會”是不會增強國際影響力、成為“全球樞紐國家”的。某種程度上,“民主峰會”是一個越來越燙手的山芋,韓國接了盤,很可能會燙著手。
世界各國有沒有相互交流借鑒建設民主政治經驗的需要?當然有,但不能搞唯我獨尊,不能“美國賺吆喝,別人假配合”。人類文明的花園豐富多彩,各國的民主也應百花齊放。按照單一模式劃定“民主標準”,這種做法恰恰是不民主的表現。更不用説打著“民主”的幌子干涉別國內政,對別國人民的利益造成實際損害。
“民主峰會”之所以成了美國的“雞肋”,根本上是因為美國初心不正,拿民主當工具。是工具就有使用壽命,而民主沒有“保質期”。人類歷史沒有所謂“終結”,“歷史終結論”已被歷史推翻,各國探索適合本國發展道路的進程依然在路上,這一點,美國也沒有“例外”。
相關新聞
- 2024-03-18國際觀察|無關民主的“民主峰會”
- 2024-03-18韓國市民團體在首爾集會 反對美國主導的“民主峰會”在韓舉行
- 2024-03-19巴基斯坦專家:美主導“民主峰會”意欲何為?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