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專題首頁

清明時節倍思親

清明,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承載著人們對逝去親人的無盡哀思與緬懷,深深地烙刻著人們對親情、家鄉與傳統的眷戀。清明節在大陸與台灣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或許不再局限于清明節這一特定的日子進行祭拜,而是選擇在節日前後,或是家族成員能夠共同參與的時間前往。全球化時代,有的家族成員甚至分佈在世界各地。但無論距離多遠,都無法阻隔親人們彼此間的深深思念。

 

身為台北人的我,祖籍在浙江龍泉。我的爺爺,一位黃埔軍校第六期的畢業生,于1949年遷往台灣,自此海峽相隔,再未踏足故鄉。他在龍泉留下的家庭與親人,也因時代的變遷而斷了聯絡。在我出生前,爺爺已離世,葬于台北陽明山,因此我對爺爺、浙江乃至大陸的了解相當有限。家中那幾把從爺爺老家龍泉帶來的“龍泉寶劍”,成為我與大陸聯接的微弱紐帶。

 

清明時節倍思親 

 

清明時節倍思親

 

本文作者爺爺的老照片

 

清明時節倍思親

 

作者台北家中的龍泉寶劍

 

清明時節倍思親

 

作者台北家中的龍泉寶劍劍柄處特寫

 

直至2010年,我首次踏上大陸的土地,參加上海世博會。這次經歷讓我對大陸産生了強烈的好奇心與全新的認識。上海的魔力與魅力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心生嚮往,希望有機會能在上海學習、生活或工作。台灣人對上海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台北與上海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選擇性親近”,讓我自然而然地愛上了這座城市。

 

然而,當時的心願並未立即實現。在上海參訪之行結束後,我返回台灣,經歷了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服兵役與參加工作後,2019年成為我人生的轉捩點。我決定報考上海復旦大學讀博,希望完成學歷上的最後拼圖,跳出舒適圈,換一個生活和工作的環境。我渴望前往大陸學習,尋找發展機遇,走訪大江南北,用雙腳丈量大陸的土地,用雙眼飽覽美景。這標誌著我作為台灣青年西進新征程的開始。

 

在上海生活的這些年裏,我陸續參與了多場兩岸交流活動,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2023年4月初在浙江麗水舉辦的參訪活動。爺爺的老家就位於麗水市下轄的龍泉市。能夠親身踏足爺爺的故鄉和他曾經生活的土地,我內心充滿了激動與期待。雖然初衷只是單純想走訪一下,感受爺爺老家的風貌,但接下來的經歷卻出乎我的意料。

 

在與麗水市臺辦工作人員餐敘閒聊時,我提及了爺爺是龍泉人且為黃埔第六期畢業生的事實,但因兩岸歷史的原因,我們與老家失去了聯繫。令我驚訝的是,麗水市臺辦人員立即展開工作,協調了龍泉市臺辦,龍泉市臺辦工作人員前往檔案館查找相關資料。他們認為,作為黃埔軍校的學生,一定有相關資料可循,一定能夠找到老家的地址與家人。他們承諾,這次來麗水一定要讓我尋親成功,因為兩岸本是一家人。

 

在當地臺辦人員的幫助下,不到兩天的時間,他們便從檔案館調取了相關資料,我成功找到了爺爺老家的親人,與此同時在他們的陪同下,我前往老家尋親。我見到了爺爺在龍泉的幾代後代,並通過視頻與台北的父母進行聯繫,讓大家互相認識。這次尋親可以説是完美成功。我不僅與大陸的親人建立了聯繫,還加深了對自己祖籍地的了解與認同。至此,分隔兩地的親人重新建立了聯繫。我還有一些在海外的親人,他們回大陸過年時先前往台北的陽明山祭拜了爺爺。麗水老家的親人表示也很想去台北祭奠爺爺,並了解我們一家在台北的生活狀況,雖然沒能到台灣,但通過視頻的方式麗水的親人們也看到了爺爺靈骨塔塔位,完成了他們“想要到台北看爺爺”的心願。

 

清明時節倍思親

 

本文作者(後排右二)回浙江尋親時與家人及當地臺辦人員合影

 

清明時節倍思親

 

本文作者(後排中間)與麗水老家親人合影

 

清明時節倍思親

 

作者的海外親人來台灣時的合影

 

清明時節倍思親

 

作者的爺爺在台北陽明山的靈骨塔

 

清明時節倍思親。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不僅是對已故親人的思念,更是對我們中華文化傳統的尊重與傳承。兩岸之間充滿了各種悲歡離合的故事,我家的故事雖只是其中小小的一個,但卻是多年來兩岸關係的縮影。對於台灣青年來説,找尋我們的根、認同自己的身份,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期盼團圓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希望祖國完全統一的這一天早日到來。(作者並供圖:蔡孟軒)

 

 

 

標簽:
關閉
手機登錄
關閉
綁定手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