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家書 情牽兩岸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4-04-09 13:11:29 | 來源: 光明日報 |
【兩岸聽潮】
作者:涂志偉(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漳州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
閩南話稱書信為“批”。明清以來,閩臺之間産生了大量的閩臺批信,這是閩南人大規模遷徙台灣的特殊産物。閩臺批信有些是親友家事聯繫往來的信件,有些則是兼具匯款功能的“銀信合一”的往來憑證,還有涵蓋公文內容的書信往來。日據台灣以來的閩臺批信,也可稱為“兩岸家書”。
閩臺批信記載的一個個大時代小人物的真實故事,勾勒出一頁頁遷臺史的流變脈動。這是承載兩岸同胞共同記憶的重要載體,是閩臺同胞傾訴思親思鄉思歸的情感依託。保護研究這些見證閩臺關係、兩岸親情的文獻,有助於人們尤其是台灣的年輕人,感受兩岸血脈相連的民族情感,從而推動更多的互動與交流。
“兩岸一家親”的歷史見證
閩臺批信時間跨度長,數量多,分佈廣,可分為明末清初、清中葉以來、晚清及日據台灣時期、台灣光復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海峽兩岸隔絕時期、1987年開放返鄉探親以來六個階段。閩臺批信是研究明清以來的閩臺家族史、遷臺史、民俗民風的重要史料,是重要的涉臺文獻資料。
筆者整理了鄭成功收復台灣前後中西文獻資料收錄的3批、數十封閩臺民眾的批信及相關文書資料,其中真實記載鄭成功收復台灣等重大歷史事件,戰爭中閩臺民眾對親友的關心、愛護,以及閩南人遷臺後的真實生活經歷、感受、戰爭體驗。閩臺批信還有關於閩南海商與荷蘭人海上貿易的信件,明清時期鄭芝龍、鄭成功與家人、外國人以及清廷官員的往來書信,明清時期福建地方主要官員與西班牙人、荷蘭人的往來信件。
從各階段大量閩臺批信內容可知,閩南人在台灣成家立業、繁衍成族,墾殖或貿易事業有成,並未忘記祖地家鄉,而是積極捐資參與家鄉建祠廟、修族譜、建學校等公益事業,形成閩臺之間密切的經濟、文化關係。1930年、1931年,定居台灣桃園的陳丁父子連續寄批信給福建漳州南靖縣龍山鎮的宗親,迫切希望能與家鄉族人恢復聯繫,尋求族譜。信中説:“日本佔領台灣以後,因為回大陸受限制,(父親)經常思念不已,至六十多歲時還與祖家有暗通書信,我父親便十分喜悅。”“咱祖上之族譜,望侄兒託人抄錄一部,方可傳給子孫之觀覽,切意寄來。”
這些書信既承載著台灣與大陸分離的不幸,又維繫著兩岸生死相連的親情。家書裏有骨肉親情,更有兩岸深切的團圓渴盼。20世紀兩岸隔絕年代裏,有許多兩岸家書通過第三地遞送,常是大信封套著小信封,先從台灣寄給海外僑胞,更換信封後再轉寄家鄉。有一封從澎湖投寄漳州市東山縣的家書,經過持續43年來多次輾轉,多人真情接力,多番努力尋親,最後才被東山親屬收到,但寄信的臺胞早已逝世。最終其骨灰運回了故鄉安葬,實現葉落歸根的遺願。
搶救保護工作正在提速
近年來,大量散落民間的閩臺批信、兩岸家書等涉臺文獻資料的搶救保護、徵集研究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據不完全調查,漳州市民間現存兩岸家書總量約1萬封左右,面臨流失、損毀風險。2012年,漳州市政協著手開展徵集台灣與漳州往來家書(臺批)資料情況的調查收集。2018年以來,東山縣持續開展兩岸家書徵集工作。許多在閩的全國、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建議在福建徵集以“臺批”為主的兩岸家書等涉臺文獻資料。
2021年11月,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和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辦閩臺民間交流與兩岸家書研討會。2022年3月,福建省臺港澳辦、省檔案局、省臺聯、省檔案館聯合發出公告,面向海內外徵集“遷臺記憶”檔案文獻。7月,福建省臺聯等單位在廈門市舉辦以“箋同墨”為主題的第十屆“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並舉辦“共同家園 共同記憶——閩臺關係檔案文獻展”,展出一批珍貴的兩岸家書,再現自明清以來閩臺真實歷史面貌,深化兩岸同胞對閩臺曆史淵源的正確認識。目前,“遷臺記憶”檔案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已列入福建省“十四五”規劃。
福建漳州南靖縣山城鎮雁塔村徐氏村民收存20多封百年前與台灣親人書信往來手抄本。信息見諸報端之後,2012年10月,來自台灣彰化縣、時年73歲的徐英一率領在臺宗親一行13人到雁塔村認親祭祖,“信物”正是這本手抄本。這是兩地親人書信音訊中斷90多年之後,再次續寫兩岸血脈情緣。2022年5月,福建省在徵集這批書信時,在臺的徐氏宗親回信説:“如此珍貴的手抄本,需要妥善的保存方法與環境。有關部門重視保存我們血脈相認的證據,讓我們的傳家寶有了永久的歸宿。”
以活化利用增進同胞親情鄉誼
兩岸一家親,家書抵萬金。搶救保護、活化利用閩臺批信、兩岸家書等史料,有利於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鄉誼,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接下來,可繼續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繼續加大閩臺批信、兩岸家書徵集力度。閩南是臺胞重要祖籍地,兩岸家書持續時間長、數量多,應重點徵集、長期抓好;可聯繫台灣有關團體,共同開展閩臺雙向徵集,增強兩岸家書的完整性;持續面向海內外公開徵集“遷臺記憶”檔案文獻,提高兩岸家書文獻徵集數量。
發掘閩臺批信背後感人的兩岸親情故事。可通過互聯網尋訪早期遷徙渡臺的閩南人、客家人後代,蒐集記錄遷臺人物和家族親友感人故事、口述史;舉辦“兩岸家書展”,在閩臺兩岸舉辦巡迴展覽,透過影音記錄及史料典藏,以情促融,形成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的濃厚氛圍。
深入研究閩臺批信、兩岸家書的價值。可組織兩岸專家學者開展學術及民間交流活動,舉辦閩臺學術研討會、座談會;建立兩岸“遷臺家族”數字資源的共享交流平臺,實施閩臺曆史展示溯源工程;積極申報國家、亞太和聯合國非遺及世界記憶名錄,激活這些屬於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09日 12版)
新聞推薦
-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在澳門考察,聚焦“一體”這個關鍵詞2024-12-20
- 外企高管“來華熱”折射中國市場“磁吸力”2024-12-20
- 2024“年度字詞”揭曉2024-12-20
- 人類首份月背古磁場信息!嫦娥六號月球樣品最新研究成果發佈2024-12-20
- 福建居民赴馬祖旅遊享優惠 “入馬證”可線上辦理2024-12-20
- 海峽兩岸青年冰雪節在黑龍江舉辦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