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分析數據後稱:“中國産能過剩”説並無證據

香港亞洲時報網站4月13日刊登題為《數據顯示,中國並未整體下調出口價格》的報道,報道為該報記者戴維·戈德曼所定。報道編譯如下:

 

3月份,中國出口額同比下降7.5%,不過,下降主要是由於基數效應:因為2023年3月份中國出口飆升,這一異常高的水準扭曲了同比數據。以人民幣計價,中國出口在經歷2019年至2023年的大幅增長後,繼續保持上升趨勢。

 

全球需求疲軟可能是罪魁禍首。德國正處於或接近衰退,美國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進口從2022年第二季度8150億美元的峰值降至2023年第四季度的7520億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的標題寫道:“中國出口額因價格下滑而大幅下降。”有一種流行的説法是,中國正因産能過剩而遭受通貨緊縮。路透社報道稱:“凱投宏觀分析師表示,儘管出口額同比下降幅度大於預期,但出口量小幅升至創紀錄高位。這表明,在國內需求持續疲軟的情況下,中國出口商正繼續降價以維持銷售。”

 

本週早些時候,美國財長珍妮特·耶倫在訪華期間的演講中談到,中國製造業産能過剩導致價格下跌、通貨緊縮蔓延,並損害其他國家的産業。

 

目前還沒有3月份中國出口量數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有截至2月份的部分數據。而全球主要貿易數據來源荷蘭中央計劃局只公佈了截至1月份的數據。

 

荷蘭中央計劃局過去10年的月度數據顯示,中國出口量與以人民幣計價的出口總額密切相關。也就是説,截至2024年1月,人民幣貿易收入與出口量之間幾乎沒有明顯的偏差。

 

總體而言,中國出口價格的變化很小。當然,在某些行業,包括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價格大幅下降,但這可能反映出生産率的提高和單位成本的降低。2023年,中國安裝了全球超過一半的新工業機器人。

 

美國計算了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指數。自2004年以來,這個指數在兩個方向上都只有幾個百分點的變化。這種變化大部分可以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化來解釋。截至2024年2月,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指數為100.5,幾乎與20年前的水準相同。

 

根本沒有證據表明中國産能過剩正在導致商品通貨緊縮。

 

(編譯/劉白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