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尋味》講述兩岸同胞濃濃親情

“家的味道好像就是吃的味道,所以我們創作了《尋味》,透過一碗牛肉麵來講起。”4月2日,來自台灣的導演李宗熹在話劇《尋味》媒體探班活動上説。

 

4月3日至6日,由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北京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聯合出品的話劇《尋味》在國家大劇院上演。該劇由劇作家龔應恬和李宗熹聯合編劇,曾黎、李志希、王毅領銜主演,參與創作的兩岸實力派演職人員達數十人。

 

話劇《尋味》講述兩岸同胞濃濃親情

 

4月2日,話劇《尋味》製作人唐麗華(左一)、導演李宗熹(左二)、領銜主演曾黎(右一)、李志希(右二)出席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的媒體探班活動。新華社記者 王小鵬 攝

 

《尋味》講述了一個特殊的回家故事。從台灣眷村到北京衚同,在一家四代人聚散離合的溫情故事中,延展出兩岸同胞的濃濃親情。

 

“這部戲集聚了海峽兩岸優秀的藝術家們。”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話劇團副團長、話劇《尋味》製作人唐麗華介紹説,創作過程中,團隊在思想理念、表演風格等方面不斷碰撞、融合。

 

家是什麼味道的?這是話劇《尋味》拋給觀眾的問題。家裏面有“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的人情百態,舌尖上品咂的滋味連通了血脈,最後化作割捨不了的真情。

 

劇中,少年時代在北京衚同成長的李金標,帶著兒時母親做的面的味道,在台灣眷村開了麵館維持生計,即便在酸澀苦悶的漂泊生活中也能體會到縷縷甜意。而母親的離世,令李金標無法找回家的味道。從“失味”到“尋味”,舞臺上娓娓道來的兩岸故事,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對李宗熹來説,家的味道是奶奶做的獅子頭的味道。老人是江蘇南通人,1949年去了台灣。“有些味道不會隨著時間、隨著時代而消失,會一直存在。”在李宗熹看來,《尋味》比較像一部紀錄片。

 

台灣演員李志希出身京劇世家,其家族命運也與劇中情節契合。“我演這個角色的時候非常痛苦,真的覺得撕心裂肺。”李志希説,他父親也是1949年到台灣,時隔數十年才再次返回大陸。

 

3月上旬,《尋味》登上上海的中國大戲院舞臺,讓李志希有“命中註定”般回家的感覺。“1948年,我大伯、二伯、三伯、父親都在那個臺上演出過。”李志希説,自己仿佛看到當年16歲的父親粉墨登場的樣子。

 

演員曾黎在劇中出演李金標的北京表妹小茹一角,在《尋味》劇組的經歷讓她難以忘懷。“來到這個劇組就像回到一個大家庭一樣,彼此不僅是工作關係,更如同家人。”

 

一碗尋常的麵條裏,蘊含著濃濃的親情味道。話劇《尋味》獲得廣泛好評,入選首批“北京大戲好戲名錄”、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等。接下來,《尋味》劇組還將赴石家莊、西安、重慶等地巡演。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