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中國製造”展現新氣象 依靠創新收穫全球訂單

廣交會歷來被視為中國外貿的“風向標”和“晴雨錶”。近日在廣州閉幕的第135屆廣交會一期,從展品結構、到會採購商人數等方面展現了“中國製造”新氣象,釋放出了新信號。

 

廣交會創辦于1957年。創辦初期,廣交會出口成交以中小商品、農副土特産品為主。60多年來,中國參展産品在種類不斷豐富的同時,高端産品佔比逐步提升,産品結構出現顯著變化。

 

走進第135屆廣交會,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服務機器人、高端裝備機械、智慧家電等各類“緊俏貨”比比皆是。本屆廣交會一期參展企業10898家,其中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等稱號的優質企業超3000家,比上屆增長33%;高技術含量企業數量比上屆增長24.4%。

 

對此,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在接受中新社 記者採訪時稱,中國在産業與技術升級的過程中,涌現了大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年又注重挖掘製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優質企業。其中,必然呈現智慧生活、“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工業自動化等高技術含量産品,大大改變了中國出口商品的品質和市場空間,也吸引了更多海外採購商。

 

“這次廣交會對外傳遞出了鮮明的信號,集中展現了中國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成果。”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指出,中國製造業經過十幾年持續轉型升級發展,産品出現高端化、數字化、智慧化的特徵,滿足了海外消費者的美好生活需要。

 

“廣交會最初只是採購成品和關鍵零部件的場所,現如今已成為産品開發和創新的動態平臺。”土耳其阿爾祖姆公司董事長穆拉特·科爾巴西表示,中國各行各業的發展進步日新月異,不僅提升了其公司的産品供應,還徹底改變了他們對産品應用的認知。

 

全球買家“用腳投票”。本屆廣交會一期,來自美國、英國、印尼等全球212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採購商,線下參會人數達12.5萬多人,同比增長23.2%。據廣交會官方透露,展客商洽談踴躍,採購商下單積極。

 

通常,中國企業在廣交會上拿到外貿訂單後,便開始抓緊生産,按期向境外採購商交付産品。可見,這是基於市場需求的生産行為。

 

在毛艷華看來,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近期炒作所謂“中國産能過剩論”,是缺乏經濟學常識的論調。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産品出口優勢是全球市場競爭下的結果。比如,中國新能源産業取得競爭優勢,完全不是靠補貼,其優勢的源泉來自於中國規模經濟效應,齊全的産業鏈配套以及大量高端技術人才。

 

“中國産品出口比較優勢已經從勞動密集型産業向高科技産業轉移。”彭澎指出,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産品不僅滿足了中國國內市場需求,也大大填補了海外市場的不足,推進了全世界“雙碳”(“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早日實現。

 

毛艷華則建議,中國企業要在借助廣交會等平臺繼續穩住歐美市場的同時,進一步拓展多元化市場,尤其是開拓“一帶一路”市場、新興市場,滿足當地消費者需求,促進世界産業鏈供應鏈穩定。

 

眾多境外企業也因廣交會與中國結緣,並伴隨著中國的發展而成長壯大,共享中國機遇、實現互利共贏。日前,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先後與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等3家機構和企業簽署合作夥伴協議。至此,廣交會全球合作夥伴增至198家,覆蓋全球103個國家和地區,“朋友圈”越來越大。

 

第135屆廣交會二期、三期將繼續在廣州舉辦,延續“買全球、賣全球”盛況。正如廣交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任儲士家所言:“在外需不確定性增強、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當下,如期而至的廣交會,再一次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和信心。”(記者 程景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