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呵護中歐關係的正面預期,當前十分必要

在中歐互動密切、氣氛回暖的同時,雙邊關係中複雜性的一面也在凸顯。從不久前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展現中德、中歐互利合作共贏的本質,到近日中方與匈牙利外長和法國外交部政治和安全總司長分別進行了會談及政治磋商,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保持戰略溝通,中歐關係保持著穩中有進的勢頭。但是另一方面,歐盟突擊檢查中國企業在歐辦公室、宣佈啟動對中國醫療器械採購的市場準入調查,一些歐洲國家接連出現所謂“中國間諜威脅”的虛假信息,從貿易摩擦到間諜指控等多個方向,正在掀起打著“應對中國威脅”旗號的新一輪抹黑和攻擊。

 

一定程度上,這也符合歐洲近些年在涉華問題上的表現。每當中歐關係朝著趨穩向好方向邁進的時候,總會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從歐洲內部冒出來相當程度的反方向破壞力量。比如,當希望發展對華務實合作的力量推動雙邊關係往前進一步,就有另外的利益集團以所謂“降低對華依賴”等名義在貿易上給中國施壓找麻煩;當中歐通過溝通互動把政治互信提升一些,就有一些力量通過“中國間諜”“中國滲透”等子虛烏有的內容,來渲染歐洲民眾對中國的“恐懼”。這與歐洲內部不同的利益群體以及他們的訴求表達有關,也是歐洲政治更趨分化的一個直觀體現。

 

從總體來看,這兩年歐洲的對華認知,還是在往理性上升、回到歐洲戰略自主的方向發展的。“合作夥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的對華“三重定位”剛出來時,歐洲方面更強調“制度性對手”,“脫鉤斷鏈”“去風險”甚囂塵上,讓中歐關係承受了不小的衝擊。經過這兩年的實踐和發展,歐洲方面雖然對華認知仍然有糾結和衝突之處,但是已經認識到中歐之間不能脫鉤,也不能搞意識形態化的制度性對抗,而是應該回到經濟、科技等更符合歐洲自身戰略利益的角度。

 

這其中有中歐雙方溝通、互動的成果,也有歐洲在經濟、地緣政治等多方面跟著美國採取更具對抗性的對華策略後反思計算自身利益得失的結果。就像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在去年荷蘭政府決定配合美國的要求對ASML的對華出口進行限制後,新上任CEO富凱日前表示在華業務是其首要工作。追隨美國的對華政策不難,但歐洲承受的實際代價和後果恐怕像ASML這些得付出真金白銀的企業界最清楚了。正如富凱此前所説,人們遲早會認識到,在半導體領域成功的唯一途徑是通過合作。半導體如此,現在歐洲關注的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板等問題也是如此。

 

不過,在當前歐洲不同利益群體爭奪話語權的政治環境中,仍然要看到,歐洲一些勢力期望把中歐關係往全面競爭甚至敵對方向拉的力量很強也很頑固,他們不時希望在歐洲內部製造出一些風波,破壞中歐合作的基礎,刺激中國的反應。這些人大多嘴上喊著“歐洲獨立”,幹的卻是削弱歐洲獨立性、損害歐洲長遠利益的事。應當説,越是在這個時候,歐洲越是要注意高度警惕以及控制這些負面力量對於中歐關係的破壞,保持自身的戰略自主性,避免落入中國是對手而非夥伴、挑戰而非機遇的陷阱。中歐之間在一些産業上確有競爭,但這並不是搞泛政治化的理由,這只會損害中歐各自的利益。

 

中歐雙方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矛盾。有德國政界人士説,中歐不需要好到一塊去度假,但可以真正合作,達成一個雙贏局面。營造、呵護中歐雙方互利合作的正面預期,對中歐關係是一個好事,也讓中歐關係在全球戰略穩定層面的建設性遠遠大於破壞性,對全球同樣是好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