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些“從無到有”的中國製造推進高品質發展

上海:這些“從無到有”的中國製造推進高品質發展

 

新華社上海5月28日電(記者馬知遙、龔雯、董雪)零件數量相當於C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列車的13倍,所使用電纜長度共4200公里,可謂一座“海上移動城市”。26日,記者走進中國自主建造、自主運營的首艘國産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該郵輪自元旦首航以來,已成功運營了三十多個航次,接待了近15萬名中外賓客。

 

“愛達·魔都號”全面驗證、全線貫通了郵輪設計建造到自主運營的産業鏈體系,實現了“從無到有”,産業結構從過去過度依賴消費端、運營端,轉而向需求側、供給側聯動發展,從過去的“過路經濟”轉變為多領域的全産業鏈生態體系。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郵輪旅遊客源國。據交通運輸部4月29日介紹,今年以來,已有10余艘國際郵輪在中國境內港口開展運營,包括元旦首航的“愛達·魔都號”和其他中國境內港口始發的航線等,一季度旅客運輸量達19萬餘人次。

 

上海:這些“從無到有”的中國製造推進高品質發展

 

5月26日拍攝的國産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孵化和培育了郵輪研發設計、總裝建造、核心配套等一批重點企業,牽引帶動了製造、建築、能源、交通運輸等上下游産業發展,郵輪産業具有産業鏈長、帶動性強、覆蓋面廣、國際化程度高等特點。“愛達·魔都號”的設計和建造有海內外1000多家廠商參與其中。而尺寸更大、裝備更先進的國産大型郵輪“2號船”已于4月20日開始進行總裝搭載。

 

與此同時,位於上海嘉定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腫瘤質子中心,一個旋轉直徑達10余米、重達93噸的大型“機械臂”正在治療室背後緩緩旋轉。這是實現了從設計研發到建成投用“從無到有”突破的國産首臺質子治療系統。這臺旋轉機架將同步加速器傳出的高能質子束輸入治療室,能精準高效地照射到腫瘤部位,降低正常組織的輻射損傷。

 

截至目前,國産首臺質子治療系統的臨床治療病人數超100例。團隊不僅實現了國之重器“從0到1”的突破,還將開發進程凝練成一條可複製的工業化生産道路。

 

猶如一台“超級顯微鏡”,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擁有照亮微觀世界的能力。坐落于上海張江科學城,這是中國大陸首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借助它産生的高品質同步輻射光,科研人員可以“看清”微觀世界,揭示物質微觀結構生成及演化機制。

 

“大科學裝置是科學發現的引擎,也是支撐科技發展的利器。”據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邰仁忠介紹,從科學前沿的重大突破,到攻克産業關鍵技術“卡點”,再到研發創新藥,上海光源在原子、分子尺度上解析和研究了許多重要的物質微觀結構和作用機理,解決了許多重要科學和關鍵技術問題。

 

上海:這些“從無到有”的中國製造推進高品質發展

 

上海光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據悉,該裝置於2009年5月6日正式對用戶開放,已服務全國近800家單位、4500多個研究團隊的超47000名用戶,支撐用戶完成2萬多個實驗課題。支撐的研究發表研究論文超過11000篇,多項成果入選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

 

上海光源的建設和發展歷程,正是中國同步輻射光源裝置從緊追國際到跨入國際先進行列的縮影。日前,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通過了國家驗收,投入運行後將使上海光源的實驗研究能力進一步大幅提升。

 

中國自主研發的創新生物藥2023年10月在美國獲批上市,首次成功“出海”美國……5月27日,記者來到位於上海臨港的君實生物上海臨港生産基地,在採訪中了解到,企業在關注和解決國人臨床需求的同時,還以“中國方案”解決“卡脖子”問題,有效推進中國原始創新藥物的國際化。

 

君實生物首席執行官鄒建軍表示,好的生産力離不開好的設備,為此,臨港基地從廠房設計到建設實現了全面的數字化,將原本的“單機生産”轉變為“透明生産”、將原本“紙質批記錄”轉變為“電子批記錄”,提升數據完整性的追溯以及強制合規生産能力。

 

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端裝備國産、産業結構貫通、知識産權出海、大科學裝置落地……這些“從無到有”的中國製造正在不斷取得新的成效,推進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