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制度不同,不是製造兩岸分裂的藉口

台灣地區新領導人在年初選舉中僅獲得逾四成選票,媒體稱之為“慘勝”。近六成民意並不支持這位民進黨推出的候選人當選。

 

在“5·20”講話中,這位領導人詮釋對於“民主”的理解:人民的利益至上,這是民主的根本。

 

然而,台灣絕大多數民意訴求的利益福祉為何?多次選舉結果已充分論證,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是絕大多數民眾的根本訴求。這與新領導人5月20日多次言及“民主”的“台獨自白”自相矛盾,甚至南轅北轍。

 

打著“民主”旗號,施行“綠色恐怖”,不論內外,都透露著這位領導人及民進黨當局的滿滿算計。

 

對內大肆宣揚台灣所謂“民主成就”,掩蓋不了過去8年民進黨當局操弄族群對立、分化台灣社會,把持媒體、鉗制輿論,豢養網軍、打壓異己的事實。

 

此前,民進黨當局更是恐嚇、打壓參與兩岸交流的民眾,製造“寒蟬效應”。即便大陸多次釋出寄望交流往來的明確信號與十足善意,即便島內呼籲恢復人員交流的聲音沸騰,但民進黨當局仍置若罔聞,忽略旅遊業者解除“登陸”旅遊的“禁團令”訴求,持續煽動兩岸對立對抗。

 

以損害台灣民眾利益、安全福祉為代價,向外部反華勢力輸誠,民進黨當局如今又宣稱台灣是所謂“世界民主鏈”“民主供應鏈”的“關鍵”。有學者表示,這種説法已成為民進黨當局對抗大陸、尋求美西方支持的抓手,他們試圖把統“獨”問題扭曲成價值觀問題,混淆台灣問題實質,對抗兩岸統一大勢。

 

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製造分裂的藉口。“民主”的外衣掩蓋不住台灣地區新領導人“台獨”禍心,阻擋不了兩岸關係向前邁進的沉穩步伐,更無法壓抑台灣民眾祈盼臺海實現真正和平、經濟社會繁榮發展、人員往來正常化、交流合作常態化的主流民意。(完)中新社記者 容海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