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總臺大劇《慶餘年(第二季)》掀起一波觀劇熱潮,截至5月28日,平均收視率為1.18%,觸達人次達5.48億次,收穫1164個全網熱搜。喜歡這部劇的,不僅有大陸觀眾,還有很多台灣的劇迷。
台灣影評人柯志遠在社交媒體發文感嘆:“《慶餘年2》,不枉我等了四五年!”“確認過眼神,范閒回來了!”
《慶餘年》在台灣有多火?
五年前,《慶餘年(第一季)》就曾收穫一波台灣忠實觀眾,結尾處留下的懸念,也吊足了台灣陸劇迷的胃口。此次《慶餘年(第二季)》開播,更是讓期待值拉滿。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記者孫雨彤對台灣劇迷進行了採訪。她發現,在台灣青年經常使用的某社交媒體上,《慶餘年》討論區中有近5000名劇迷參與劇情發帖和討論。
孫雨彤注意到,這些留言和討論,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使用不同字體的觀眾,都在分享交流著對同一部劇的看法。“通過這些場景,可以看到兩岸的觀眾有著同樣的話題和愛好領域,在暢所欲言地進行著文化的溝通和交流。”
孫雨彤還提到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據台灣某網站運營者透露,在娛樂版塊增加陸劇和相關資訊,能使網站流量大幅提升,甚至佔到了整個網站流量的一半。
“這部劇的忠實觀眾不僅僅是台灣青年,其實各年齡段都有,學生、上班族、中年人都有在追劇。”孫雨彤表示,在台灣的捷運(地鐵)上,有很多年輕人拿著手機追看《慶餘年(第二季)》。“他們會把‘小范大人’挂在嘴邊,也會追‘飯碗夫婦’的CP。台灣青年追劇方式、追劇節奏、熱議話題和大陸青年是同頻共振的。”
台灣青年金潮新對以《慶餘年(第二季)》為代表的陸劇很感興趣,也一直在參與劇情討論。他認為,這部劇在台灣的熱播,其實是近年來中華文化和大陸流行文化崛起,對台灣年輕人影響頗深的結果。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劉性仁教授接受孫雨彤採訪時表示:“追劇其實也是台灣的年輕人了解大陸的一種方式,能夠了解到最接地氣的大陸。在一些網絡追劇討論區,兩岸年輕人有共同話題。透過這種交流的平臺,年輕人可以拋開一些不必要的枷鎖,真正回到劇情的本身。兩岸的年輕人共同追一部劇,有共同的聊天主題,更能夠成為好朋友。”
《慶餘年》在台灣為什麼火?
在台灣劇迷眼中,《慶餘年(第二季)》火熱的原因,除了延續前一部的懸念設置、拍攝製作精良、演員表演出彩等,還有劇中的中華文化元素如詩詞、服飾等獨具吸引力。
把《慶餘年(第一季)》反復看了三遍的金潮新表示:“現在還能回想起第一季范閒醉酒吟詩的經典橋段。”
在孫雨彤看來,《慶餘年》在台灣的熱播,其實就是源於台灣觀眾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范閒醉酒吟詩的段落,同樣能引起台灣觀眾會心一笑。這些詩詞,不就是我們小時候語文課本裏學過的嗎?”
台灣青年觀眾也很關注《慶餘年(第二季)》等陸劇中的服飾文化。他們會在日常生活中穿著帶有傳統元素的漢服、旗袍等。身著這些衣服收看陸劇,在他們看來,“覺得好像回到了自己該待的地方。”
在孫雨彤看來,《慶餘年》在台灣的熱播,其實就是源於台灣觀眾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范閒醉酒吟詩的段落,同樣能引起台灣觀眾會心一笑。這些詩詞,不就是我們小時候語文課本裏學過的嗎?”
台灣青年觀眾也很關注《慶餘年(第二季)》等陸劇中的服飾文化。他們會在日常生活中穿著帶有傳統元素的漢服、旗袍等。身著這些衣服收看陸劇,在他們看來,“覺得好像回到了自己該待的地方。”
《慶餘年(第二季)》為什麼能成為爆款劇?在夏曉輝看來,具體原因有三點。
其一,人物形象豐滿。劇中每個人物都立得住,讓觀眾看後過目不忘,比如主演張若昀塑造的“小范大人”,還有老戲骨陳道明、吳剛、高曙光等,表演都堪稱驚艷。
其二,有好的故事。《慶餘年》本就是一個有著廣大粉絲的大IP網絡作品,又經過編劇合理且精彩的改編,為觀眾呈現了環環相扣的縝密劇情、豐富生動的群像塑造和偏輕喜劇的表達風格。
其三,製作精良。這部劇不管是場景還原還是服化道製作都精益求精,在細節上特別下功夫,令觀眾得到高水準的視聽享受。
還有哪些總臺劇在台灣很火?
不僅是古裝傳奇大劇《慶餘年》,年代大戲《繁花》《南來北往》《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現代都市劇《煙火人家》等,也都在台灣熱播。
△今年2月28日,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向台灣民眾推薦大陸影視劇,就提到了總臺播出的電視劇《繁花》《南來北往》《煙火人家》等。
與《慶餘年(第二季)》的古代場景不同,《繁花》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年代感和懷舊感讓很多觀眾印象深刻。
有台灣觀眾點讚《繁花》:“那個年代的穿著打扮、流行金曲和蓬勃向上的整體氛圍,這種時代印記只有我們中國人才會懂。”
有台灣學者則表示:導演王家衛用電影的光影手法,營造出老上海的特別味道;“交錯交織的劇情,讓人看了會入迷”;演員的表演貼合角色,遊本昌飾演的爺叔“渾身是戲”,簡直是劇中的靈魂人物。
另外,《繁花》的時代背景也是其在台灣的火爆原因之一。劇中故事發生的時間,正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來到大陸打拼的台灣商人進入上海的節點,這讓台灣觀眾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引發共鳴。此外,劇中出現的《冬天裏的一把火》《安妮》《再回首》《我的未來不是夢》等港臺老歌以及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也能讓台灣觀眾勾起回憶的漣漪。
還有總臺熱播的現代家庭題材電視劇《煙火人家》,因其反映出長輩傳統思想與現代年輕人碰撞的話題性,同樣受到台灣觀眾的關注。
“李衣錦被男朋友週到的爺爺奶奶百般刁難。”台灣某社交媒體上,這樣一條電視劇《煙火人家》的視頻片段引起熱議,台灣觀眾寫下幾百條關於劇情討論的評論跟帖,熱議不斷。
今年1月31日,國臺辦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陳斌華表示:包括《繁花》在內,大陸影視劇等優秀文化作品近年來在島內頗受歡迎。除了作品本身是好作品外,還因為兩岸同胞同文同種、文化相通,對於劇情容易心領神會、共鳴共情。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以《慶餘年(第二季)》《繁花》《煙火人家》《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南來北往》等為代表的總臺大劇,涵蓋不同年代和不同題材,都在台灣出圈熱播這一現象,在反映台灣青年及台灣民眾對兩岸文化交流的真實需求的同時,也進一步彰顯了總臺大劇的審美價值和品質保證。
夏曉輝介紹,總臺一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秉承“為國家述史、為時代立傳、為人民抒懷”的創作理念,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這三個方面的選劇標準,不斷擦亮“大劇看總臺”的品牌。總臺好劇,搭起了大陸觀眾和台灣觀眾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成為了文化交流的紐帶。
喜歡《慶餘年(第二季)》的台灣青年金潮新説:“我們(兩岸觀眾)其實同根同源,我們就是中國人,自然而然就會有文化的自信。只要我們用的都是中文,這個聯繫就是斷不掉的。”
未來可以想見,台灣的“陸劇熱”不會僅限于這幾部劇集,還會隨著兩岸交流交往、融合發展不斷擴大深化而持續升溫。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文化根脈、共同的情感共鳴,即便時光流逝,即使跨越山海,哪怕人為阻隔,也難以減少,從未改變。
來源:中國電視報、CCTV-4、“CCTV電視劇”公眾號、慶餘年官微
(海峽飛虹中文網轉載自“CCTV4”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