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于浩如煙海的經典著作、各種各樣的文化遺産、遍佈全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中,更活在我們的人民、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鄉土、我們的語言、我們的風習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我們要深刻把握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深刻體會古老文化的生命力,讓我們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與古代世界和當今世界的重要文明相比,中華文明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比如,中華文明彰顯積極性,體現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調個人要以天為榜樣,對人生抱有積極的態度。中華文明還彰顯實踐性,體現為注重經世致用。孔子在古代被視為“聖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孔子努力以自己的品格和言行改變社會風氣,希望“天下歸仁”。

 

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看,不同文化崇尚的東西存在差異,比如有的尚文、有的尚武。不同的崇尚決定了不同文化的發展路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自己崇尚的東西。比如,尚德。對“德”的推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對於統治者,往聖先賢主張“修齊治平”“內聖外王”,就是治國平天下的人不能只有王者的權威,還要有聖賢的人格。對於國家治理,儒家講求“為政以德”“導之以德”,就是要以德治國、用德來引領百姓,這樣才能得到民心,國家才能實現善治。又如,尚一。“一”就是整體性、全面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道德、天倫、人倫、信仰、理念、存在、自然等都統一起來,古人常講“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這種把自然和人倫統一起來、把道德和政治統一起來、把信仰和秉性統一起來的思維方式,就是對“一”的推崇。再如,尚化。《周易》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莊子的“與時俱化”等名言,就體現了中國古人對“化”的推崇。尚化讓中華民族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積極包容和學習不同的事物,並且不懼變化、勇於變革,從而讓中華文明延續至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塑造著中國人的精神,試舉三例。一是君子的人文精神。君子多指受過良好教育、道德比較高尚的人,被認為是完美人格的典範。君子的人文精神體現在君子的言行舉止中,包括不卑不亢、自然本色、大方自如、光明正派等。古往今來,人們對君子的人文精神做過許多闡發,比如,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就是指君子之間的和諧是建立在個人保持獨立性基礎上的;司馬遷的《史記》談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就是講君子要有堅強、沉穩、理性、淡定的品格;等等。二是中庸的辯證精神。中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裏的重要概念。中庸的“中”指的是準確、不偏不倚,“庸”指的是平常、正常。孔子認為,沒有受過良好教育、沒有理性頭腦的人,難以全面掌握情況,因此會有一種破壞性,而君子能夠尊重常識、掌握火候,從而不偏不倚。中庸的辯證精神對中國這麼一個大國來説很重要,大國情況的紛繁複雜決定了只有通盤考慮才能更好地凝心聚力。三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中國神話中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傳説,歷史中的趙氏孤兒、臥薪嘗膽等故事,都體現了一種不惜一切代價、艱苦奮鬥、百死不悔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還在歷史發展中不斷豐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今天,我們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我們要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和拓展貢獻強大文化力量。

 

(作者王蒙 為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