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不同的粽子,相同的情感

粽子,對於中國人而言早已超越食物的範疇,它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世代相傳的情感寄託。關於粽子的起源,對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説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相傳,粽子的源起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為了保護他的遺體不受江中魚蝦的侵擾,便將糯米用竹葉包裹並投入江中,以此喂食魚蝦。端午節食粽的傳統已延續千年,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我們,無論男女老少都深知其特殊的文化意義。它不僅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節日食品,更是我們緬懷先賢、傳承文化的長期表達。

 

不同的粽子,相同的情感

 

粽子不僅承載著中國人共同的節慶記憶和精神內涵,更因祖國的遼闊疆域而孕育出各地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文化特色。   

   

在台灣,粽子不僅在端午節期間備受歡迎,實際上它也是日常飲食中司空見慣的美食小吃。端午節食粽的記憶對我而言是深刻的。鹹香可口的肉粽不僅是我最喜愛的口味,也是台灣地區廣受歡迎的傳統口味。糯米作為粽子的主料,搭配香菇、蝦米、花生、栗子、鹹蛋黃、豬肉、魷魚等豐富配料,共同構成台灣鹹粽的獨特風味。剛出爐的肉粽無論是直接吃還是搭配甜辣醬一同食用都能感受到其獨特的美味。

 

不同的粽子,相同的情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台灣地區,在肉粽基礎之上又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北部粽”和“南部粽”。這兩種粽子在食材的選擇、烹飪方法和調味方式上各有韆鞦。在“北部粽”的製作過程中,糯米會先與醬油、紅蔥頭等調料一同炒至半熟,再與餡料一起包裹在粽葉內,隨後將粽子放入蒸鍋中,隔水加熱至熟透。這種烹飪方式使得“北部粽”的調味較為濃郁,口感也更有彈性。相比之下,“南部粽”的製作方式則更為簡單、直接。糯米和餡料直接被包裹進粽葉,接著整個粽子被放入水中煮至熟透。由於未經油炒,“南部粽”的口味相對清淡,口感也更加軟糯。

 

除了肉粽外,台灣居民端午節還會吃鹼粽。與個頭較大、內餡豐富的肉粽有所不同,鹼粽無餡且是一種典型的“甜食”。事實上,鹼粽本身並沒有味道,它的甜味主要來自淋于粽子錶面的果糖漿。此外,由於在製作鹼粽之前糯米需要浸泡在鹼水中,因此鹼粽會呈現出金黃的光澤,還具有更為黏實的口感。

 

當我踏上大陸的土地後,我驚喜地發現不同地域在端午節食粽的習俗上呈現出更為多姿多彩的風貌,讓我強烈感受到端午節食粽文化的多樣性。例如,我在北京通常吃到的是甜粽,如紅棗粽、豆沙粽,它們吃起來香甜可口、軟糯細膩。這種甜粽也是多數北方省份的人喜歡的粽子口味。而在福建,我嘗到的粽子與台灣肉粽極為相似,同樣展現出南方居民對於鹹粽的喜好。另外,大陸粽子的多樣性不僅體現在口味上,更在形狀方面揭示出地域文化的豐富性,如廣西地區的灰水粽形狀酷似枕頭,廣東地區的裹蒸粽則棱角分明。

 

除了傳統的甜粽和鹹粽以外,大陸近年來還涌現出許多創新的粽子品種。其中,水晶粽以其晶瑩剔透的外觀和新穎的內餡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水晶粽通常為甜口,其內餡可能包含榴蓮、芒果、巧克力、紫薯等食材,深得孩童和年輕人的喜愛。這些創意粽子在保留傳統食粽意義的同時,又巧妙地融入新穎的元素,産生出獨特的口味,不僅令人耳目一新,更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中華飲食文化的強大守正創新能力。

 

不同的粽子,相同的情感

 

大陸與台灣的粽子雖然在口味風味、製作工藝、食材選擇等方面各有韆鞦,但它們承載的是共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記憶和精神內核。無論是在台灣地區還是大陸,粽子都是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而粽子的多樣性也反映出中華文化的創造性和包容性。在我們歡度端午假期並享受粽子美味的同時,更應不忘傳承和發揚這份寶貴而偉大的文化遺産,共同守護專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情感。(作者:陳怡蓁)

“粽”情端午

2024-06-08
展開全文

浙江嘉興:一根裹粽線 牽起兩岸情

2024-05-30

中新網嘉興5月28日電(胡豐盛 黃彥君)端午近,粽香飄。5月28日,來自浙江嘉興各縣(市、區)的80余名臺胞臺屬們參加了2024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五芳齋杯”嘉臺兩地同胞裹粽友誼賽。

 

隨著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的雙手迅速伸向眼前整齊擺放的粽葉、糯米、紅豆、線等裹粽材料。打殼、裝米、包裹、扎線、割線……很快,原材料在選手們的手中變成一隻只飽滿的粽子。

 

比賽分5輪進行,每輪比賽時間為8分鐘,每輪比賽結束後,評委都會根據粽子數量和品質進行評分。本次裹粽賽的獲獎者不僅有豐厚的獎品,還將有機會晉級裹粽賽總決賽,進行終極比拼。

 

臺胞王旭瑤2005年來到嘉興工作,如今已是第19個年頭了。她被江南水鄉深深吸引,在工作之餘還會去水上巴士當講解員。“當講解員的過程,能讓我更深入認識和了解嘉興,現在,我還能向遊客宣傳嘉興的美,這是我的榮幸。”她説。于她而言,嘉興的美不止是風景,還有兩岸同胞的團聚。從2008年第一屆裹粽賽至今,她一次不落。她説:“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一開始只有臺胞參與,到現在是兩岸的朋友都有,這個活動也凝聚著大家,也弘揚了我們中華文化。”

 

定居嘉善的袁亞娟是一位“台灣媳婦”,她也是歷年裹粽賽的“常駐選手”。她説:“小時候吃嘉興粽子,後來和台灣婆婆學做台灣粽子,兩種粽子各有特色,都是經典的‘古早味’。兩岸端午習俗相似,裹粽賽給我們提供了切磋技藝、交流感情的平臺,很有意義。”

 

嘉興市臺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首次舉辦裹粽賽以來,已連續舉辦了17屆,裹粽賽也不僅僅是嘉臺兩地同胞切磋技藝的平臺,更是成為了嘉臺兩地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完)

展開全文

在川臺胞話端午:粽葉包裹兩岸情

2024-06-06

“島內和大陸的端午沒什麼不同,都會劃龍舟、吃粽子、挂香包,十分熱鬧。”9歲時便隨父母來大陸生活、如今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的台灣學生林成威5日在成都第一次體驗包粽子。他表示,想包一隻帶回家,與家人共享這份傳統與快樂。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中國首個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節日。今年端午節前夕,四川省臺辦組織在川台灣師生和台灣青年同“粽”話端午,一起包粽子、話家常、品美食,感受粽子中濃郁的人情味。

 

儘管每年端午節都會品嘗粽子,但親手包粽子對不少臺胞而言都是初體驗。他們既興奮又好奇,紛紛挽起袖子,將晶瑩剔透的糯米、新鮮的紅豆與鹹肉等食材放進綠油油的粽葉中。不一會,一個個粽子便誕生了,有的像小舟,有的像金字塔,形狀各異。

 

臺青林書任的第一次嘗試以粽葉破裂告終,糯米險些灑了一桌子。在白案師傅指導下,他慢慢掌握了技巧,輕柔地把粽葉折疊成漏斗狀,將糯米填充得既均勻又不過於緊實。

 

從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林書任做了“大涼山的鄉村青年”,來到四川涼山和父親種下了2.5萬畝油橄欖。用産業為村民帶來收益的同時,他也用教育為當地兒童帶來希望。林書任説:“在大涼山創業,讓我找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廣闊天地。”

 

這個端午節,臺青林姿佑將和家人在大陸共度。作為一名培訓師,她幾年前來到成都創業,並深刻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包容和接納。她望著眼前的粽子感慨道:“粽葉包裹糯米,就像兩岸民眾的心緊緊相依。”

 

除了體驗傳統習俗外,多位臺青亦講述起在川的生活感受。在成都“落地生根”、成為一名四川媳婦的臺青宓欣怡認為,端午節不僅是傳統的傳承,更是一種文化和情感的傳遞。她打趣道,自己已經要超出“臺青”的年齡限制,但依舊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相聚,與臺胞一起感受“家的感覺”。

 

隨著水的沸騰,一陣陣清香漸漸瀰漫開來。糯米軟糯香甜,紅豆與鹹肉的搭配恰到好處,一枚小小粽子裏,凝聚著濃郁端午味和兩岸情。

 

四川省臺辦副主任袁明表示,海峽兩岸民眾都非常重視端午節,通過各種傳統習俗活動,寄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紮根四川的台灣青年借此契機共敘同胞情,分享成長、事業與榮譽的收穫,希望大家都能在四川“佈局”人生理想,成為大陸高品質發展的受益者、參與者、奉獻者。(完)作者 王利文

展開全文

兩岸人才同“粽”融合過端午

2024-06-07

中新網漳州6月6日電 (林甄玉)兩岸人才同“粽”融合過端午活動5日晚在福建省漳州臺商投資區國貿智谷産業園舉行,來自轄區的高層次人才代表和近百名台資企業、臺青代表共同參加。

 

卷粽葉、加餡料、壓實糯米、細繩一繞一捆,一個個鮮綠的粽子呈現眼前......活動中,大家圍在桌子旁各顯身手,忙得不亦樂乎,現場瀰漫著棕葉香,氣氛融融,你一言、我一語,聊親友、話家常。

 

“就像家人們團聚一樣,大家圍在一起包粽子,還能認識更多的朋友,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讓我更加愛上臺商區這片熱土。”福供雲廚餐飲總經理、台灣青年遊平説,多年來,他一直深耕在餐飲行業,包粽子是他的強項,説著又開啟了包粽子小課堂,現場笑聲不斷,歡樂的氛圍久久瀰漫。

 

漳州臺商投資區臺商聯誼會會長陳富澤表示,臺商聯誼會的目的就是為了團結服務廣大臺胞臺商,他們也將持續舉辦各種暢敘友情、共謀發展的活動,讓臺胞有更多的獲得感,共同促進臺商區經濟社會繁榮發展。

 

近年來,漳州臺商投資區按照“緊靠漳州、對標廈門、強化對臺”的發展思路,致力於打造對臺“全域融合樣板區”,在人才、教育、醫療、文化、産業和經貿取得一定成效。活動主辦方表示,此次活動進一步助力兩岸青年增進了解、互信和友誼,助力雙方拓展合作,互利共贏。(完)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