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死亡之海”到“詩和遠方”——騰格裏沙漠“不惑”之變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4-07-23 15:51:42 | 來源: 新華社 |
在人們印象裏,沙漠曾是死亡之海,禁忌之地。地處騰格裏沙漠東南緣,寧夏中衛市曾飽受沙害。移動的沙逼近城區、淹沒農田、封堵家門、落入碗底。於是,人要與沙苦戰,戰至人進沙退。
四十不惑。40多年來,騰格裏沙漠從當地人渴望逃離之地,變成外地人心中的詩和遠方。中衛有的,不止是無垠沙海、浩瀚星辰,還有壯美黃河、巍巍高山。滑沙、騎駱駝、沙漠沖浪等娛樂項目,讓遊人在酷熱盛夏不減反增。星星酒店、沙漠宿集、野奢帳篷等沙漠度假産品的出現,更讓遊人得以在沙漠中置身清涼之地、享用燭光晚餐、靜觀大漠星河,如墜海市蜃樓。
戰至人進沙退
人與沙,曾是死敵。
“我這輩子都忘不了,小學放學路上,突然來了一場沙塵暴,把幾名同學刮到了水渠裏。他們就這樣失去了生命。”紮根家鄉治沙34年,60歲的唐希明回憶起兒時經受的沙害,語氣依舊沉重。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6年1月14日拍攝的騰格裏沙漠與黃河交匯的景象(新華社記者施長江攝);下圖為2024年7月5日拍攝的中衛市沙坡頭旅遊景區部分景觀(新華社記者馮開華 攝)。
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因沙丘高度曾超過百米而得名,而騰格裏沙漠曾每年向中衛城區移動四五米,可謂“沙進人退”。那時,中衛人幾乎都害怕、討厭沙漠。農村出身的唐希明努力學習、考上大學,就是為了逃離這裡。
1958年,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建成通車。為了守護鐵路,全國治沙資源匯集于沙坡頭。科研人員攜手當地百姓,創造性地發明並使用麥草方格治沙技術,結合植樹造林等舉措,千萬人眾志成城,一點點固定住流動的沙丘。
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正高級林業工程師唐希明在演示他發明的“幹”字形鐵制植苗工具(6月1日攝)。除署名外本組圖片均由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或許是緣分使然,唐希明從當時的西北林學院畢業後,又被分配回老家,成為一名林業技術員。從此,他立志要通過科學治沙讓家鄉變個樣。
像許多基層治沙人一樣,數十年間,唐希明頭髮越來越少、皮膚越來越黑,帶回家裏的沙子總也掃不完。如今,他已是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正高級林業工程師,參與治理了73萬畝沙漠,發明的“幹”字形鐵制植苗工具,讓沙漠植綠效率大大提升。
拼版照片:上圖為寧夏中衛縣(今中衛市)科技人員在騰格裏沙漠測繪(新華社記者陳思禹 1992年1月20日 攝);下圖為治沙工人在寧夏中衛市境內的騰格裏沙漠鋪設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新華社記者馮開華 2024年5月30日攝)。
從人海戰術到科學治沙,幾代人苦戰數十載,騰格裏沙漠向後退了25公里,實現“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而包蘭鐵路也得以平穩運行至今。
唐希明説,他經歷了從“怕沙”到“愛沙”的心路歷程。這種轉變,離不開沙漠旅遊的發展,以及它給沙坡頭區帶來的新變化。
62歲的陶能是沙坡頭旅遊景區原董事長,也曾在中衛市文旅局工作過,是沙坡頭旅遊發展的一名全程參與者。1983年,化學專業畢業的他做了4年中學教師,後又被調至中衛外事旅遊局工作。
改革開放後,不少非洲人到中衛觀摩學習治沙技術,也有歐美背包客被神秘的中國西部所吸引,沿著古絲綢之路遊覽探險。“那時候國內遊客很少,所以中衛只有外事旅遊局,而沒有對內的旅遊局。”陶能説。作為懂英語、愛學習的年輕人,他被安排接待外賓、華僑等境外遊客。
然而,他很快就對這份工作埋怨不迭。“不知道為什麼,那些外賓總喜歡往沙漠深處跑,一待就是好幾天,又曬又累,弄得灰頭土臉。”
為了弄清遠道而來的遊客為何吃盡苦頭也要到沙漠去,陶能專程去北京學了半年英語和粵語。漸漸地,他能夠和外來遊客深度交流,才知道他們喜歡沙漠,是因為這裡遠離城市鋼筋水泥的壓抑,這裡的日出、日落、暴雨、彩虹都不同尋常。雖然自小生長在中衛,他也是因這份工作,才初次見到下過雨的沙漠變成粉色,知道沙漠裏有綠洲、人家。
陪同幾名香港學生進沙漠的經歷,則徹底顛覆了他對沙漠的認知。那是一個5月,在嚮導帶領下,駝隊與旅客進入沙海深處。晚上八九點鐘光景,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刮走了遊客的帳篷,10個人蹲在僅剩的兩頂帳篷裏,苦苦挨過一夜。
“我當時想著,完了完了,拿不到勞務費就算了,人家肯定要舉報我。”翌日,陶能忐忑不安地帶著遊客去澡堂衝澡,結果遊客反而要請他吃飯——他陪他們在有生之年經歷的這次沙塵暴,十分難忘。
自那之後,陶能就準備了一個筆記本,讓世界各地的遊客在上面寫下游歷沙漠的感受。那些奇思妙想,時常給陶能以啟發,為如今全國知名的沙坡頭旅遊景區奠定基礎。
縱情大漠長河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歌綿延千年,景色亙古不變。在沙坡頭旅遊景區的王維觀景臺,遊客可一睹黃河、沙漠、高山交相輝映的壯闊奇觀。這片自然景觀,成為世界獨有的旅遊資源,也是中衛乃至寧夏旅遊的“流量密碼”。
隨著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沙坡頭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國內遊客。2004年,中衛撤縣立市,當地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陶能被調到沙坡頭旅遊景區工作。他去內蒙古、甘肅等地甚至阿拉伯國家考察沙漠旅遊,將滑沙、沙漠沖浪、飛渡黃河等遊樂項目帶到了景區,還在沙漠建了餐館、酒吧。
2023年7月20日,遊客在寧夏中衛市沙坡頭旅遊景區王維觀景臺附近遊玩。
2007年,沙坡頭旅遊景區入選國家5A級景區,當年遊客量近60萬人次。據景區銷售部區域經理郭嘉誠介紹,這些年,景區基礎設施、服務水準不斷提升,影響力逐年擴大,去年景區遊客接待量超過127萬人次;今年上半年,遊客接待量已近6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提升百分之十。
進入暑假,大漠長河迎來八方遊人,中衛市的賓館、餐飲店都“旺”了起來,景區工作人員也進入最忙碌的季節。
50歲的李守元是沙坡頭區常樂鎮大灣村村民,每天“從天亮忙到天黑”。黃河之上,他劃著自製的羊皮筏子,對著天南地北的遊客,講述這一古老交通工具的歷史及製作工藝。“一隻羊皮筏子要用14張整羊皮,脫毛後灌入香油、鹽水,軟化皮質還防腐……”介紹完畢,他熱情地給遊客唱起民歌“花兒”,歌聲在大漠長河間回蕩,遊人拍手叫絕。
“進入七八月份,我每天都要拉著遊客來回劃二三十趟,工資也漲了,一個月能有七八千元。以前覺得沙子討厭,現在喜歡得很。”2012年,李守元就來到沙坡頭旅遊景區擔任筏工。隨著遊人數量增多,景區筏工今年增至110多人,其中大多是本地農民。
7月5日,遊客在流經中衛市沙坡頭旅遊景區的黃河上體驗羊皮筏子。
在滑沙區,大人孩子乘滑沙板從70多米高的沙丘上滑下,歡笑與尖叫此起彼伏。吳泉一家專程從江蘇南通來到這裡,在沙漠中待了3天,入住了“世界上最孤獨的酒店”——建在沙海中的星星酒店。“老家見不到沙漠,孩子們在這裡玩得很開心,住宿體驗也很好。一到沙漠,感覺整個人都自由了。”
7月5日,遊客在中衛市沙坡頭旅遊景區體驗黃河飛索和滑沙項目。
沙漠水城的“大片感”景觀,還引來各大綜藝節目到此取景,一些國際品牌發佈會也在這裡進行。“這些活動進一步擴大了我們的影響力。目前景區收入一年在3億元左右,我們今年的目標是4.5億元。”郭嘉誠説,景區正在打造沙漠主題樂園,未來將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遊樂設施。
沙坡頭旅遊景區的“鯰魚效應”,激蕩起一座城市及其周邊的文旅産業。金沙海、金沙島、66號公路、南北長灘黃河古村落等景點,皆以大漠黃河風情及項目體驗吸引遊客。在無垠沙海之中、浩瀚星辰之下,遊客打卡拍照,享用啤酒燒烤,入住火車主題酒店或野奢帳篷,還能圍坐篝火旁、欣賞贊比亞舞者帶來的非洲風情舞蹈……
當“星星的故鄉”成為寧夏文旅新名片,更多遊客來沙漠仰觀星河,也催生了星空導師等新職業。數據顯示,中衛市旅遊行業從業者,從2014年的4萬人增長至如今的7萬人。今年6月,中衛大漠黃河(沙坡頭)旅遊度假區被確定為2024年新一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中衛沙漠旅遊也在進軍年輕市場。今年暑假,中衛市“青春漠漠搭”系列沙漠露營帳篷正式投運,打造了四大主題營地共1018頂帳篷,包括沙漠藝術活動豐富的“星火集漫步營地”、以音樂為主題的“麼麼噠搖擺營地”、供遊客“放飛自我”的“顯眼包撒歡營地”、以觀星為主題的“星遊記探索營地”。
“我們的帳篷做了升級,有些還帶獨立衛浴,面向大學生群體提供折扣優惠,還同步配套了美食街、啤酒音樂節等,讓年輕人在沙漠裏嗨起來。”帳篷營地負責人之一王鑫説。
墜入“海市蜃樓”
“遊客過去是來沙漠探險,今天卻是來尋找人生的意義。我們要讓遊客‘嗨起來’,但沙漠是靜能生慧的地方,我們還要讓遊客靜下來。”陶能説。與世界各地遊客交流、博覽沙漠相關書籍、在沙海中無數次孤獨跋涉,讓他對沙漠旅遊生出敏銳的洞察。
他曾經喜歡給外國遊客講沙漠裏海市蜃樓的故事——他並未親眼見過,只是聽老一輩人説起。20多年前,他在迪拜看到沙漠裏林立的酒店集群,內部設施豪華舒適,人在其中既能感受沙漠之美,又能免受日曬之苦。他意識到,“海市蜃樓”可以成為現實。
在沙坡頭建起“海市蜃樓”,是陶能一直以來的夢想。當坐在剛開業的沙漠宿集泳池邊,聽著絲路風格的背景音樂,在倣古涼棚下喝著檸檬水時,他感到自己的夢想實現了。“一坐到這裡,看著一望無際的沙丘,我的心就靜了。”他墜入了這個樓蘭古國般的“海市蜃樓”。
這是位於寧夏中衛市境內騰格裏沙漠的沙漠宿集局部景觀(7月5日攝)。
沙漠宿集建築集群外表是黃泥色,古樸粗糲,像庭院裏的每一盞燈、每一棵樹一樣,漫不經心地與寂靜沙海融為一體,毫無鋼筋水泥氣息。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古董沙發、木櫃、椅子、鋼琴等,被看似隨意卻又無比妥帖地安置在室內空間,讓整個民宿散發著被時光打磨過的溫柔古拙。入夜,挂在梨樹上的小燈散發昏黃暖光,絲毫不會掩蓋銀河之璀璨。
沙漠宿集開業前幾天,就有多名遊客要求入住。“孩子來這裡玩沙、游泳很快樂。對我們來説,沙漠裏很安靜,晚上躺在沙發上看著滿天星星,是難得的放鬆。沒想到沙漠裏有這麼豐富的美食和這麼好的設施,真是遠超預期。”39歲的四川遊客楊莎説。
這是位於寧夏中衛市境內騰格裏沙漠的沙漠宿集(7月5日攝)。
粗糲的外表,極致的服務。用沙漠宿集開創者陳祖品的話來説,就是把西部的荒涼和人們嚮往的美好生活相結合,做一個能讓人深度體驗沙漠的度假産品。“外面刮著沙塵暴,遊客隔著落地窗觀賞,而室內卻春暖花開,這就是海市蜃樓。”
40多年來,陶能幾乎經歷了中國旅遊業整個發展階段。他觀察到,西部的蒼涼壯闊,恰是喧囂都市生活的反面,更多人願意來這裡親近自然、尋找安靜,這是文旅風口。
“但西部文旅産業現在整體還比較粗放,得有人打破這個慣性。過去我們講統一化、標準化,現在年輕人更需要個性化、差異化的産品,人們的需求已經從觀光、體驗發展到深度體驗、度假階段了。”陶能説。
遊人千里迢迢奔赴遠方,為的就是尋求“不同”。作為旅遊和民宿重度愛好者,陳祖品自然深知這種需求,因而極其注重在地文化的挖掘與呈現。
他找到中衛人幾乎忘卻的羊毛手工毯織毯廠,請藝術家根據中衛大麥地岩畫圖案設計出紋樣,再交由織毯廠嫺熟的女工以寧夏灘羊絨為線,手工編織成挂毯,作為客人床頭的裝飾。經由他介紹,許多人才得知,原來故宮、大英博物館都收藏著中衛的手工羊毛毯。他還為客人設計“沙漠尋寶”遊戲,將産自寧夏賀蘭山東麓的葡萄美酒埋入沙中,遊客若能尋到,便可免費獲得。暮色漸沉,沙海中出現一條由昏黃小燈指引的路,盡頭是一扇門。遊客推開這扇門,便見到沙漠中的燭光晚宴……
從廢棄古村落改造的黃河宿集,到如夢似幻的沙漠宿集,創始人陳祖品始終認為,一個好的旅遊目的地,是要分享愛與善意。
這是位於寧夏中衛市沙坡頭旅遊景區的星星酒店(2022年9月12日攝)。
5年前,黃河宿集建成開業,此後,星星酒店、鑽石酒店、鄉村民宿等度假産品逐一涌現。有些儘管價格不菲,卻時常供不應求。當被問及是否擔心更多的度假産品會彼此競爭時,陳祖品説:“需求就在那裏,市場很大,我們現在做的還不夠。”(記者 馬思嘉 馮開華)
相關新聞
- 2024-07-19“一次心手相牽的旅程” ——寧臺青年文化之旅側記
- 2024-06-18努力構築更加牢固的北疆萬里綠色屏障——“三北”工程攻堅戰進行時
- 2023-06-21在“一帶一路”綠色合作中尋找治沙靈感
- 2023-03-20戈壁灘上百輛推土機穿行大漠 如何將不毛之地化為“經濟綠洲”?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