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談鄭成功:他的思想、氣節深遠影響台灣後世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4-08-28 11:42:23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鄭成功的一生都在家與國之間徘徊。他一方面開創了一方天地,另一方面在台灣的建設發展中源源不斷地傳播著中華文化。”台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黃碧端27日在北京説。
由兩岸臺胞民間交流促進會主辦的紀念鄭成功誕辰400週年暨收復台灣362週年兩岸交流活動,當天在北京舉行。兩岸多位學者圍繞“鄭成功的家國情懷”對談。
鄭成功不是“殖民者”
鄭成功生於1624年,福建南安人。1661年至1662年初,他揮師東征,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淪陷了38年的台灣。因在臺興農商、墾荒地、建學校,鄭成功被台灣百姓尊稱“開臺聖王”,也以“國姓爺”稱之。
台灣中華奉元學會(奉元書院)理事長潘朝陽説,上至三國、隋唐,後至宋元,大陸居民很早就開始在台灣拓墾發展,且定居建起聚落。而鄭成功結束了荷蘭人在臺殖民統治,是收復“先人故土”。他對中新社記者強調,對於台灣先民而言,大陸人不是“外來者”,鄭成功更不是“殖民者”。
鄭成功曾作詩: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剋復先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毛佩琦説,這裡可以看出,鄭成功本人對於收復台灣的態度是很明確的,就是“恢復了先人的基業”。
黃碧端表示,鄭成功年輕的時候進過國子監、當過儒生。自小接受儒家教誨,他所秉持的重要人生觀念就是忠君愛國。他也帶著這些思想來到了台灣,並且深深地影響了後世。
鄭成功是代表中國政府收復台灣
毛佩琦受訪時強調,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奉明正朔,他是代表中國政府收復的台灣。在東西文明發生衝突之時,鄭成功堅守民族立場,這無疑也在中國抗擊西方侵略者的歷史進程中開啟先例。
潘朝陽説,跟隨“開臺聖王”而來的是一整套政府、官吏、軍隊、儒士及工商農漁的完整社會。鄭成功將春秋大義、忠孝節義等中國人的民族氣節、文化禮教傳入島內,也將那個時代中國的國家體制、文明體系帶到台灣。
台灣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徐泓援引歷史學者連橫《台灣通史》的內容。他説,面對今日島內瀰漫的否定中華民族認同的氛圍,紀念鄭成功誕辰,強調“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意義極為重大。(完)作者 楊程晨 黃欣欣
相關新聞
- 2024-08-27向心成功 共創福祉:紀念鄭成功誕辰400週年暨收復台灣362週年活動在京舉行
- 2024-08-27“向心成功 共創福祉”——紀念鄭成功誕辰400週年暨收復台灣362週年活動在京舉行
- 2024-08-26民間團體在台南舉辦鄭成功誕辰400週年祭典
- 2024-06-28兩岸共同紀念鄭成功誕辰400週年頌典儀式在廈門舉行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2025-07-08
- 國防部:解放軍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獨”分裂幻想2025-07-08
- 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兩岸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措施》2025-07-08
- 以智賦能,以技逐夢!《智繪光谷·CMG世界機器人技能大賽》開賽發佈暨首場機器狗任務賽在武漢舉行2025-07-08
- 國際銳評丨螳臂當車!賴清德“台獨”謬論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2025-07-08
- “七七事變”88週年賴清德當局緘默無聲 台灣輿論:歷史不該被忽視不見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