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讀蘇東坡 賞千年月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4-09-17 10:14:58 | 來源: 新華社 |
中秋佳節至,良辰共此時。在這個溫馨又充滿詩意的中國傳統節日裏,遙望月空,令人不免想到宋代文豪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脈脈溫情。這位“月光詩人”緣何頻頻吟咏月亮,他又是如何過中秋的?
蘇軾對月亮情有獨鍾,描寫甚多。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寫道:“蘇東坡是月下的漫步者。”故鄉眉山的月、汴京的月、杭州的月,黃州惠州儋州的月……“月”被反復描摹,呈現出不盡相同的內涵與意趣。這些與“月”相關的經典代表作相當一部分出自黃州時期,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後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等。
在湖北黃州拍攝的蘇軾雕像。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在謫居黃州的4年多時光裏,蘇軾完成了從苦悶到釋然直至曠達超然的轉變,成就了飄逸灑脫的“東坡居士”。他筆下的月,既有對親人的牽掛與思念,也有對自然的融入和審美,更有上升為對生命意義的審視與覺悟。
元豐三年(西元1080年),蘇軾43歲。這一年中秋是他到黃州度過的第一個中秋。月下飲酒,形單影隻,他發出“中秋誰與共孤光”的感嘆。彼時明月高懸,但苦悶的情緒下,月亮仿佛被鑲上了孤獨、清冷的光。
一年之後,寓居臨皋亭、躬耕東坡的蘇軾,居住條件和經濟條件得到改善,心態更顯樂觀。在《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的意境中,一處僻岡幽坡,被皎潔月色洗刷地格外澄凈。頭頂是澄澈的月空,腳下是他用辛勞灌溉的生活天地,相得益彰、怡然自得,“自愛鏗然曳杖聲”。
位於湖北黃州的東坡赤壁風景區裏展示的東坡書法作品碑刻。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黃州時期,是蘇軾人生自我剖析的反省期,也是他創作的巔峰期。”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理事、黃岡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方星移説,面對第一次人生挫折,他腳踏實地、熱愛生活,這一時期的詩詞作品表現出他堅韌的品格和曠達的態度,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
《念奴嬌·中秋》寫“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水晶宮裏,一聲吹斷橫笛”,翩然天地間,蘇軾舉起酒杯,抬頭望月,熱情讚咏了月光的美好和月宮的迷人,流露出對美好自由境界的嚮往與追求。彼時是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蘇軾迎來了黃州歲月裏的第三個中秋。
在這一年,蘇軾多次寫月,以千古絕唱的“二賦一詞”為最。《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表達了曠達的心境。從七月江上泛舟的《赤壁賦》到十月十五登岸履險的《後赤壁賦》,從“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到“人影在地,仰見明月”,二賦都以秋江夜月為景,以主客對話為體裁,可見明月與詞人在天光之美、月影朦朧下,已融為一體。蘇軾已然將無窮的天地為之所用,享受月色勾勒的夢境。
前有“水波不興”“水光接天”,後道“江流有聲”“水落石出”,蘇軾江上泛舟、站在高聳入雲的陡峭山坡上望月,在與月亮對話、與山川共鳴的過程中,神思飛越、精神自由,即使面對人生的未知之旅,他亦幡然、快活。
就此,月亮真正照亮了蘇軾的天空。
航拍東坡赤壁風景區。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中秋節到來之際,記者踏上位於湖北黃州、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東坡赤壁,路過群山環繞間的二賦堂、坡仙亭等古跡,登臨最高點棲霞樓,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試想與東坡仰望同一輪明月。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月亮是重要意象。蘇軾筆下的月之意韻豐富了中秋佳節的精神內涵。”山西省作協副主席、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春林近日在黃州采風時談道。(記者喻珮)
相關新聞
- 2024-09-17“月是故鄉明”——2024海峽兩岸(漳州)中秋晚會在閩舉行
- 2024-09-16人間共賞中秋月 全球共度中國節
- 2024-09-16臺胞護送“如意娘娘”中秋返鄉記:月圓人團圓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2025-07-08
- 國防部:解放軍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獨”分裂幻想2025-07-08
- 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兩岸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措施》2025-07-08
- 以智賦能,以技逐夢!《智繪光谷·CMG世界機器人技能大賽》開賽發佈暨首場機器狗任務賽在武漢舉行2025-07-08
- 國際銳評丨螳臂當車!賴清德“台獨”謬論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2025-07-08
- “七七事變”88週年賴清德當局緘默無聲 台灣輿論:歷史不該被忽視不見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