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海:奔光明兩岸一心,盼團圓矢志不渝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也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週年。

 

在廣東,有這樣一位95歲高齡的傳奇老人:75年前,他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以台灣軍人代表之一的身份為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獻旗,並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之後,他連任八屆廣東省政協委員,還曾出任第八屆廣東省政協副主席;他親歷過1949年從香港護送進步人士北上參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驚天大轉移”,也上過抗美援朝戰場,還當過中大教師……在歷史洪流裹挾下,他始終激情向前,堅定信仰,不懼艱險,畢生致力於祖國的統一大業和多黨合作事業。

 

日前,羊城晚報記者隨廣東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的同志,專程前去探訪。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老人特意佩戴上三枚珍貴的勳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當世能同時擁有這樣三枚紀念章的人,極為罕有。

 

這位老人來自台灣,原名陳昭德,後來改名林東海,身為一位特殊的歷史見證人,他註定與眾不同。

 

95歲老人為祖國送上祝福

 

探望當天,林老剛病癒出院回家,雖行動不便,精神狀態卻不錯,一早已衣著整齊,安靜地坐在客廳沙發上等候。林家客廳不大,收拾得乾淨整齊,林老和女兒林虹熱情地接待了記者一行。老人雖然語音含混,仍堅持輕聲説出了自己對祖國的祝福:“我愛我的祖國,祝願祖國繁榮昌盛,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記者與林虹聊起林老過往的經歷,林老一直安靜地聽著,並不插話,但如果女兒對哪個年份不確定時,他會立刻補充。林老依然能清晰地記得自己的入黨時間是1949年3月1日,能準確地説出當年參與護送行動時一起北上的同行人的名字,甚至還記得當年一同來廣州的3位戰友的名字……

 

林虹給我們展示了不少林老當年的舊照片,在一張開國大典的老照片上,我們一眼就認出了站在毛主席身後,那個高大帥氣的軍人,正是林老。老人手持這張老照片與我們合影留念,眼神中滿是自豪。

 

直到説起他自18歲時離開台灣,經香港到內地,自此再沒有回過老家,談話的氣氛才略有些低沉。林老這一路走來,承載著我們無法想像的、對團聚的渴望。

 

“我從小就知道祖先來自大陸”

 

1929年9月1日,陳昭德出生在中國台灣彰化縣鹿港鎮。當時台灣地區還被日本帝國主義統治,陳昭德幼時接受的是殖民教育,除了台灣本地的閩南語和自幼兒園就學會的日語,他一句普通話都不會説。但陳昭德卻從小就認得祖先墓碑上刻著的“南邑”二字,還有家中祖先牌位兩旁挂的燈籠上的“潁川”字樣。他説:“家裏有族譜,我們的祖先應該是從河南遷至福建南安再到台灣的。我從小就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從大陸來的。”

 

陳昭德説,台灣人民在近代被日本殖民統治了50年,當地人幾乎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時,當地人都非常高興,燒香祭祖。當時有人用竹子搭起一座凱旋樓,上面寫著四個大字‘還我河山’,到現在我印象還很深刻。”

 

1947年2月28日,台灣爆發“二·二八”起義。這是一場台灣當地群眾反對國民黨當局專制統治、要求民主自治的群眾運動。起義爆發後,革命浪潮波及整個台灣,陳昭德也與同學去參加了在台中戲院召開的宣傳“二·二八”起義的“市民大會”。陳昭德回憶道,其中有一場演講格外激動人心,演講者名叫謝雪紅,他心中由此燃起反對腐敗的國民黨當局統治的革命之火。不久,他參加了謝雪紅組織的遊行,甚至拿起武器去攻打國民黨軍隊駐地。

 

但這場起義以失敗告終,為逃避國民黨當局的迫害,陳昭德只好在家人幫助下,從台灣輾轉去往香港。

 

在香港,他意外與謝雪紅重逢,才知道她就是“二·二八”起義領導人之一,當時正與楊克煌等人在籌建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以下簡稱“臺盟”)。在她的引薦下,陳昭德與另外3位年輕人一起到香港達德學院插班學習。

 

達德學院是中國共産黨與民主黨派以及愛國人士密切合作開辦的一所革命大學,當時郭沫若、李濟深、沈鈞儒、柳亞子、茅盾等一批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都在該學院任教。學院的辦學條件雖然簡陋,但探討革命真理的學習氣氛很濃郁,陳昭德在這裡接觸到不少進步人士,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大眾哲學》《社會發展史》和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進步著作,也與楊克煌、蘇新、周明等中共地下黨員相識。陳昭德對祖國大陸、對解放區産生了強烈嚮往,1948年1月,他加入了剛組建兩個月的臺盟組織。

 

從“陳昭德”到“林東海”

 

1948年4月30日,由毛澤東同志親自改定的中共中央《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史稱“五一口號”)發佈,誠邀“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為籌建新中國作準備。當時活躍在香港的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如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何香凝、蔡廷鍇等,決定響應中共中央的“五一”號召,北上“共同策進,完成大業”。但這些重要人物,想要離開香港北上解放區困難重重,不僅需避開國民黨特務的嚴密監視,還要途經國民黨統治區。於是,在周恩來同志的總指揮下,中共隱蔽戰線力量全面動員,開始幫助這批愛國人士北上轉移。

 

陳昭德見證並參與了這一場意義非凡的“北上”轉移行動。1948年秋,謝雪紅分派他護送從南京撤退到香港的王亦清夫婦及牟決鳴等3位地下黨同志到山東解放區去。黨組織安排他們扮作去韓國做高麗參生意的商人,坐船走海路,取道韓國仁川,再前往山東半島。出發前,組織上建議陳昭德用化名,他想了想,這一路要經過東海,決定給自己取名“東海”,再加上他母親的林姓——自此,陳昭德就成為了“林東海”。

 

這一趟護送困難重重,不僅要克服國民黨的封鎖,中途還遇到颱風,船一度不得不在一個無人島靠岸下錨……曆盡艱辛,一行人總算安全到達設在西柏坡的中共中央組織部。

 

完成護送任務後,林東海留了下來,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推薦到華北軍政大學學習。他受到了校長葉劍英的親切接見,葉劍英與他共進午餐時,説:“聽説你是大地主、大資本家出身。你不要怕,前途自己闖,要好好學習,解放區歡迎像你這樣的台灣青年,你要為祖國統一多學習、多工作、多努力。”這些溫暖有力的話語,令林東海備受鼓勵,也找到了方向。他終於正式融入了革命的洪流,並順利通過黨組織的考驗,于1949年3月1日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抗美援朝功臣來到廣東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剛從華北軍政大學畢業的林東海被選為中國台灣籍軍人代表之一,在會議現場向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獻旗,隨後他又光榮地獲邀參加了開國大典。這可以説是林東海一生最為輝煌的一段時光。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此時林東海到上海某部情報處偵查科報到後,迅速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投身朝鮮戰場。一次偵察任務中,林東海帶著小分隊前往敵軍後方尋找突破口,他深入虎穴為部隊找到一條可直達敵軍後方的小路,又親自帶領工兵隊拓寬道路,最終使我軍作戰部隊成功前後包抄,一舉殲滅敵軍,林東海也因此榮立戰功。

 

1951年7月,朝鮮戰場停戰談判,林東海奉命調回上海,經過一年的系統學習統戰理論後,他被調到廣東任臺盟廣東省委會組織工作負責人。

 

從18歲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林東海一直未能有機會聯繫台灣的家人。到廣東後,他終於有機會托信轉告身在台灣的母親:兒子一切安好,現在廣東,與廣東省人民醫院一位護士成了家。可接下來又是數十年,他都只能將對海峽對岸家人的惦念藏在心裏。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中國政府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與親人失去聯繫已有32年的林東海,才再次聯繫上台灣那邊的親人,此時他的老母親已經去世,而親族同胞們一直不知道,他陳昭德已易名林東海。

 

工作中的“引進來”和“走出去”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任務艱巨。而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林東海在廣東多部門任職,省政協機關、省參事室和省文史館等地都留下了他兢兢業業的身影。

 

僅以林老擅長日語這個細節為例,1961年廣州文史夜學院成立時,他就任過該院副教育長兼日語專業主任和教師,他還曾到中山大學教了3年日語課、編了一套教材。

 

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林東海依然在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懈努力。他擔任著臺盟廣東省委會的領導工作,同時還是廣東省政協第一至八屆委員、常委,全國政協第七、第八屆委員和第九屆常委,第八屆廣東省政協副主席,他一直從切身的人生閱歷和革命經歷出發,衷心擁護“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

 

他應邀或受臺盟委派,屢次到中國香港和日本訪問,也接待過不少來訪的台灣朋友。在對臺工作中,林東海總結出兩點經驗:“引進來”和“走出去”——“引進來”就是要做好招商引資工作;“走出去”則是要多往外走,多交朋友。

 

曾有些朋友勸他利用這些社會關係到香港經商或到日本安度晚年,但林東海拒絕了,他説:“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為祖國做事,為國家的統一、民族的振興服務。”

 

改革開放後,不少台灣同胞到大陸發展,包括林東海在台灣的一些親戚,有後輩甚至在大陸娶妻生子、安家落戶。林東海總是教導孩子們:“台灣和大陸經過這麼多年,一點一滴,需要相互更多融入。”他一直刻意保留著名片上的兩個名字也正是此意:他是陳昭德,也是林東海,雖然台灣和祖國隔著東海,中國人的心始終還是連在一起的。

 

他是“協齡”最長的廣東省政協委員

 

訪談:梁川(廣東省政協機關原一級巡視員)

 

羊城晚報:您對林老的印像是什麼樣的?他為後輩樹立了何種榜樣?

 

梁川:林主席的人生是一部傳奇。從剛認識他的時候起,我們就稱呼他林主席。一身正氣,又始終謙和,這是林主席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他的革命生涯,為我們後輩樹立了愛黨愛國、努力奮鬥、矢志不渝追求祖國統一的光輝榜樣。

 

林主席的愛國情懷,從小便根植於心。他始終相信祖國,在磨難中堅守住了初心。也正是因為熱愛祖國、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才成就了他一生的傳奇。從他早年改名換姓投身革命的真實故事中,就可看到,他們那一代革命先輩,確實言行一致地為了革命事業將個人得失、將生死置之度外。

 

羊城晚報:林老一人同時獲得三枚紀念勳章,這樣的殊榮幾乎找不到第二人。

 

梁川:林主席所榮獲的三枚勳章,每一枚都來之不易,都鐫刻著熱血、忠誠與奉獻。而他又始終保持謙遜、低調的作風,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力所能及地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其人生境界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羊城晚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匯聚了很多像林老這樣來自不同界別、一生積極參與革命建設事業的前輩,為愛國統一戰線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梁川:是的,這與人民政協的特點與性質密切相關。人民政協是我國政治架構中唯一一個以界別為單位組成的政治組織。75年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人民政協堅持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服務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林老是唯一一位從第一屆至第八屆歷任的廣東省政協委員,並在其中六屆當選常委,他也是廣東省政協歷史上協齡最長的委員。他平素努力學習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和政策,除積極參加全國政協、省政協組織的視察和專題考察外,每年都會帶領臺盟省委機關幹部到台資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調查研究,曾就改善投資環境、引進台資等政策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並寫成報告送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決策時參考,不少建議都被採納過。

 

目前的十三屆廣東省政協,通過提案履行職能、建言獻策,在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現在我們經常提到的“粵港澳大灣區”的説法,最早也是出現在廣東省政協的相關提案中的。2008年,由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領銜督辦的省政協“推動構建粵港澳經濟合作區,加快三地經濟從合作邁向融合”提案,內容便涉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內容的雛形。後來,也正是在廣東省政協重點提案接續助推下,“大灣區”逐步發展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