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民歌可貴,貴在真!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4-12-09 12:08:52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67歲的台灣歌者胡德夫並沒有退休的打算,接連推出隨筆集回溯音樂行旅,參加大陸音樂節和分享活動,原本鬚髮盡白的他,眉須竟又現出隱約的黑色。
胡德夫11歲離開台東大武山前往城市讀書,24歲成為首個在台灣開演唱會的歌手。20世紀80年代後,全力投入台灣少數民族維權運動,遭臺當局打壓封殺,十餘年無歌可唱。遲至2005年推出首張個人唱片《匆匆》,即有台灣金曲獎6項提名,並獲“最佳年度歌曲”及“最佳作詞人”。2006年,首次在大陸公開演唱。如今,胡德夫頻繁往來兩岸,深受樂迷追捧。
近日,本報微信公眾號“俠客島”獨家對話胡德夫,聽他講述山河歲月與音樂過往。
■“原來我們都可以歌唱”
記者:“台灣民歌運動”深刻影響了華語流行音樂的發展,也成為幾代人的記憶。您如何看待那段歲月對您的影響?
胡德夫:我們(指“台灣民歌運動”代表人物)不曾感受過,是我們打開民歌的門,或者是去搖過那個搖籃。其實對我意義最大的就是發現,原來我們都可以歌唱。我倒不覺得什麼東西在推動什麼,最後變成流行歌,因為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聲音。我也不覺得比賽出來的聲音才是最好聽的。你説鮑勃·迪倫的聲音能聽嗎,能參加比賽嗎,而他心裏面的聲音是那麼好。
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特的,所以你不必去學別人非高亢不可,有時候你也可以去學萊昂納德·科恩(加拿大民謠歌手、詩人)的唱。你可以去用自己最好的、最舒服的狀態,把你心裏想要説出來的東西變成歌,把你眼睛想流出來的東西也流成歌。
記者:您認為被稱作“台灣民歌”的歌曲,有哪些共同的氣質?
胡德夫:這個很難去定義。我覺得到現在為止,現在的歌曲,還是風花雪月比較多,所以民歌可貴,貴在真。這就需要很多的孩子,大家去把真的東西寫出來。真的感受,那是會動人的。不要管自己的聲音是不是高人家幾度,就是把它唱出來,寫出來。貴在真也。
■ 往來增多,一起唱和
記者:您如何看待兩岸的民謠創作,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音樂現象或者音樂人?
胡德夫:最近兩岸歌手往來多了。我們台東有個基地,叫鐵花村(胡適的父親胡傳,字鐵花,因而得名),大陸民歌手萬曉利、周雲蓬都去過好幾次。很多的台灣歌手也來到大陸。寫歌的人也開始多了。
我2006年來大陸唱歌,認識了蘇陽、崔健、竇唯,那時候也只有幾個人唱。但大陸現在的歌手一下子變得那麼多。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最近有人在用自己的口音唱。台灣有,這裡也有,叫“五條人”(廣東民謠組合,用方言記錄鄉野中國),用自己的鄉音,表現內心對以前記得的東西的吶喊。這是可喜的。
記者:有台灣民歌手説,中國人文歷史的元素如果一直在身邊存續,可能更有機會化作自身的營養。台灣現在搞跟大陸區隔的文化政策,今天的台灣年輕人,在接受和轉化這些元素上,難度會更大嗎?
胡德夫:這當然是損失。有很多的東西,台灣有意地跟這裡做區隔。如果包括文化、藝術這些的話,那是非常可悲的政策跟想法。去掉那麼好的文言文,那你到底要講什麼文?台灣的布袋戲一齣來,前面幾句,都是有文言文的。所以這個部分,台灣不可以做它認為的文化上的改變和革命。我覺得可貴的東西能流傳那麼久,必定有它的道理在。它變成我們生活的依據,互相表達的依據。我想台灣當然也會醒來,美的東西就是美。
■ 逐歌而去,細數時光
記者:2016年您在《音樂五四三》節目中説,2017年的夢想是寫一本書,記錄這些年遇到過的精彩的人、精彩的事,見證台灣社會的變遷,就是指這本新書《時光洄遊》嗎?
胡德夫:我出了兩本,前一本叫《我們都是趕路人》,那是逐歌而去,把跟人、跟歌有關係的朋友,還有時代氛圍寫出來。《時光洄遊》是講我音樂生涯裏非常重要的一些人、事、物。從我的老師、開口唱歌的學校講起,還有在社會上碰到的一些朋友。
其實這兩本書是我要寫的一本很厚的書大綱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的書要寫,最後把它們關聯起來,包括我1962年從山谷出來到平地和都市,我所看到的台灣社會、經歷的事情、同胞的處境。還有1989年第一次來大陸之後,我所看到的這片大地,還有跟音樂有關係的事情。
記者:您第一次來大陸是在1989年,正處在台灣解嚴之初,能談談您對大陸最初的觀感嗎?
胡德夫:我請朋友帶我去菜市場看看。因為台灣説大陸吃的東西很不夠,甚至更早年説吃香蕉皮、樹皮。我到菜市場的時候,過了中午,那是北京一個很大的菜市場,大家中午該買的菜都買好了,還有很多新鮮的菜在那裏。這當然打破了台灣的謊言,説大陸是匱乏的。大陸人知道我們從台灣來,對我們也特別親切。
來到大陸我有種一家人的感覺。我希望台灣對大陸的同胞之情,要再復燃起來。要知道這裡不只是鄰舍,也是父親祖先來的地方,應該常常來看,而不是在那邊用意識形態説,你是別人,我是台灣人。
記者:您覺得如果兩岸在文化交流上可以更進一步的話,會是在哪些方面?
胡德夫:我覺得兩岸的交流應該更進一步,尤其在年輕人這方面。不是説你派個團來,派個團去,交換學生,這樣就夠了。兩岸一定要達到和平,往這個路上走,你要破除很多的設限。我希望台灣的小孩子不要一直聽台灣政客説教,被灌輸説這邊是你的敵人。你去自己的父祖之地,看看以前在歷史科讀到的地方,拜拜墳,找找家裏人,應該是這樣。
對大陸的孩子來講,你可能去過新疆和東北,但是極東之地你沒去過。你去看看浩瀚的太平洋,它為什麼那麼漂亮?你把腳放進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裏,再想想一望無垠的沙漠和草原,你就知道我們是誰了。
相關新聞
- 2024-12-09我們要爭兩岸和平發展,爭兩岸人民福祉
- 2024-12-09互學互鑒,看兩岸之間的“文化碰撞”!
- 2024-12-06宋濤赴甘肅廣河調研定點幫扶工作
- 2024-12-06臺媒:島內年輕人挺兩岸交流 最期待全紅嬋赴臺
新聞推薦
- 節慶顯活力 四海年味長——乙巳春節假期回眸2025-02-05
- 冬奧三年又逢亞冬,冰雪熱,“燃”!2025-02-05
- 青春匠心:“煎”出團圓和紅火2025-02-05
- 福馬“同城生活圈”:雙向奔赴的團圓路更溫暖2025-02-05
- 臺胞博導的“小美滿”:“大家”“小家”皆有收穫2025-02-05
- 千年銀城慶新春 文旅融合過大年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