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説崑曲:從《牡丹亭》裏找到中華文化的根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5-02-08 11:28:03 | 來源: 新華社 |
“兩岸觀眾儘管成長環境不同,但在看戲的那幾個鐘頭裏,好像被中國文化的‘大熔爐’給‘熔’進去了。那一刻,經受華夏文明洗禮的大家都能體會到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日前分享青春版《牡丹亭》演出20年來體會時如是説。
白先勇7日晚在台北書展上發佈新書《白先勇説崑曲》與《此曲只應天上有:青春版〈牡丹亭〉二十週年慶演紀錄》,並進行了以“崑曲情深”為主題的講座。
87歲的白先勇是青春版《牡丹亭》總製作人。該戲由白先勇與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合作,集結兩岸文化及戲曲界精英聯手創作,于2004年在台北首演,至今已上演逾20年、超500場,吸引觀眾達80多萬人次。
在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經典原作《牡丹亭》基礎上,青春版保存了崑曲的古典美學,加入現代舞臺劇的創新元素,反映了當代觀眾的審美觀。
“崑曲文本美、音樂美、舞蹈美,以最美的藝術形式錶現了中國人最深摯的情感。”與崑曲結緣半個多世紀的白先勇認為,中國人的音樂韻律、舞蹈神髓、文學詩性和心靈境界,盡在崑曲之中。
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已有600多年曆史,于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白先勇對此由衷高興,但認為崑曲的傳承“要靠中國人自己,這是我們的責任”。
校園一直是白先勇推廣崑曲的重要舞臺,而青年學生一直是青春版《牡丹亭》最主要的觀眾。白先勇曾在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開設了崑曲課程,“希望把我們中國這麼了不起的、這麼美的表演藝術發揚光大”。
青春版《牡丹亭》讓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大陸高校師生熱淚盈眶,也讓台灣院校師生如癡如醉。“年輕觀眾最後拍手喝彩,是在向400多年前那位戲曲大師湯顯祖致敬,從他的扛鼎之作裏找到我們文化的根。”白先勇説。
白先勇生於民族危亡之際,童年在戰火紛飛中度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一度衰落深感痛心。“這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痛,都希望有一天中華文化能夠復興,在世界上擁有屬於我們的話語權,而崑曲就是其中一環。”
如今,青春版《牡丹亭》已漂洋過海,在洛杉磯、倫敦、雅典等城市上演,受到熱烈歡迎。“西方人看到,在他們的歌劇誕生200多年前,中國就有如此成熟精確的戲曲,十分激動。”白先勇説,華人華僑也都為國際舞臺上代表中國文化的戲曲大放光芒而無比自豪。
講座現場,百多位聽眾神情專注、掌聲熱烈。“600多歲的崑曲能夠復興,也讓我們相信中華民族5000多年曆史長河中的優秀傳統文化都可以復興。”白先勇説。
新華社記者劉斐、談昦玄
相關新聞
- 2024-06-13戲曲藝術 璀璨之光
- 2024-03-25讓古老崑曲與更多年輕心靈相遇
- 2024-03-22廿年重遇青春不老 蘇昆赴臺再唱《牡丹亭》
- 2024-03-18姹紫嫣紅二十載 青春版《牡丹亭》正青春
新聞推薦
- 春節推動台灣1月CPI上漲至2.66%2025-02-08
- 當DeepSeek現象級爆火,民進黨在幹什麼?2025-02-08
- 哈爾濱,那是台灣同胞心中永不褪色的故鄉眷戀2025-02-08
- 白先勇説崑曲:從《牡丹亭》裏找到中華文化的根2025-02-08
- 《哪吒2》扎了誰的心?民進黨官員曾揚言臺漫兩年超日韓2025-02-08
- 台灣教師區桂芝發表新書《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