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聲專訪 | 全國政協委員潘裕萍:履職路上的“三件心事”

臺聲專訪 | 全國政協委員潘裕萍:履職路上的“三件心事”

 

△全國政協臺聯界別委員潘裕萍接受臺聲雜誌社專訪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臺聯界別委員、四川省臺聯會長潘裕萍帶來了一個特別的思考:希望在法治保障層面,建立起四川省法院與四川省臺聯的溝通聯繫機制。談起這個想法的由來,她的眼神亮了起來。

 

“這個想法源於全國臺聯與最高人民法院建立溝通聯繫機制的成功實踐,臺聯熟悉臺胞生活、工作情況,可及時發現臺胞面臨的法律問題並反饋給法院,法院專業的法律資源,能為臺聯處理涉法事務提供支持,如果臺聯與法院之間建立起常態化溝通渠道,就像打通一條‘綠色通道’,很多問題就能更好更快地解決了。”

 

降低臺胞維權成本、保障臺胞合法權益是潘裕萍縈繞於心的第一件事。她深知,只有讓臺胞在川投資興業無後顧之憂,才能真正吸引更多臺胞紮根四川、共謀發展。

 

“目前,在川生活的常住臺胞數量超1萬人,台資企業註冊數量達到2700多家,川臺兩地呈現出良好的融合發展態勢,也印證了四川正成為越來越多臺商臺胞投資興業、安居樂業的熱土。”

 

潘裕萍認為,四川吸引臺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從經濟角度看,四川作為西部經濟強省,正全力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臺商投資興業提供了重要發展機遇。其次,在生活環境方面,四川不僅生態宜居、氣候宜人,城市配套設施也日益完善,加之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讓臺胞們能夠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台灣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無論是茶館裏飄散的茶香,還是酒桌上濃郁的酒文化,都讓臺胞們倍感親切,在情感上找到共鳴,找到“家”的感覺。

 

過去一年,潘裕萍還深入臺胞臺企發展政策落實領域和鄉村振興合作領域開展調研。

 

在臺胞臺企發展政策落實上,潘裕萍發現,各地積極開展實習計劃幫扶臺青,通過座談會回應關切,發展態勢良好,但由於政策宣傳渠道有限,臺胞臺企對部分政策知曉度低,政策落實存在區域差異,精準服務程度也不夠,不同規模和行業的臺胞臺企難以獲得適配服務。

 

在鄉村振興合作上,潘裕萍了解到,各地引進了台灣精緻農業模式,打造了一些特色鄉村旅遊項目,但仍然存在臺胞臺企融資困難、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影響産業升級、人才留存困難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潘裕萍都一一記下。細數一年來履職感受,她始終保持著一股認真勁兒,在她看來,查找堵點難點、回應民生關切是履職盡責的根本,是縈繞於心的第二件事。

 

談到去年12月,馬英九率臺青來四川參訪,潘裕萍認為,這次參訪意義重大,尤其在文化方面,對於促進兩岸青年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對衝“台獨”文化侵蝕有著重要意義。

 

“四川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三星堆、金沙遺址等古蜀文明舉世聞名,杜甫草堂、都江堰等歷史遺跡眾多,對台灣青年了解中華文化脈絡與歷史意義極具吸引力。”幫助更多台灣青年了解中華文化的脈絡與歷史意義,確切感受對中華文化的情感和認同,是潘裕萍縈繞於心的第三件事。

 

過去一年,四川省臺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成功舉辦了包括“情融兩岸·品悟天府”第二屆臺胞社團領袖四川行、“暢享天府”夏令營等多場兩岸交流主題活動,潘裕萍表示,未來一年,四川省臺聯會依託實體化臺胞之家,開展常態化文化展示、交流研討活動,利用敘永等地的交流基地,深挖西南聯大文化等資源,開展研學、文化傳承等活動,持續拓展交流的廣度與深度,推動川臺文化交流邁向新高度。

標簽:2025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