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加速“擬人化” 商用前景可期

人形機器人加速“擬人化” 商用前景可期

 

圖為2025年蘇州市“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推進大會現場拍攝的人形機器人。 記者 李博 攝

 

 

“更像人的機器人”來了。最近一段時間,會騎自行車、做早餐、演繹功夫的人形機器人不斷涌現,引發更多關注。業界認為,隨著應用場景加速落地,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前景可期,有望成為繼個人電腦、智慧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新的智慧終端。

 

“更像人”的機器人

 

親和的柔性皮膚、毫秒級的交互反應、靈巧手絲滑操作、直膝行走、通過視覺理解和認知世界、多機協同作業……人形機器人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化。

 

3月11日,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CTO彭志輝發佈了一則新機器人靈犀X2的視頻,不僅能走、能跑、能轉、能跳、能使用滑板車、平衡車及自行車,還能與人對話。

 

同一天,越疆科技推出了全球首款“靈巧操作+直膝行走”的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能自主完成做早餐,倒牛奶、水果擺盤、烤麵包、烤培根、早餐擺盤等動作,整個過程中機器人的手臂和手指就像人手一樣靈活自如。

 

此前,宇樹科技發佈了一則宇樹G1機器人流暢地完成揮拳、旋踢、轉身等高難度武打動作並保持平衡的視頻。深圳眾擎科技也宣佈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機器人前空翻特技。

 

目前,人形機器人進入了以技術驅動為主,産業、政策共同助力的加速發展階段。IDC中國研究經理李君蘭表示,在具身智慧的大背景下,尤其是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大模型技術的快速迭代,讓人形機器人的智慧化更上一層樓:輕量化的多模態大模型提升了機器人的感知力,從而增強了機器人自主學習、決策規劃的能力;同時,大模型與機器人的動作、行為交互訓練相結合,也提升了機器人運動控制的泛化能力。

 

商用場景加速落地

 

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形機器人正從實驗室走進現實生活。在應用場景端,國內多款人形機器人産品已在汽車産線、物流企業以及3C數碼製造等場景開展訓練,有的已經應用於工業、井下作業、服務業等領域,商用場景加速落地。

 

近日,優必選在極氪汽車的5G智慧工廠開展了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優必選相關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其生産的Walker S1機器人目前已與比亞迪、吉利、富士康等多家企業開展實訓和測試工作。

 

靈寶CASBOT也在工業製造、井下能源和商業服務等多個領域積累了眾多合作夥伴,以探索機器人的新應用邊界。北京銀河通用的GALBOT G1機器人在無人藥店和商超中實現了商品揀選和遞送。樂聚的“夸父”系列機器人則開始進入學校和科研機構,用於教學和實驗。

 

隨著機器人産業潮起,近期入局者明顯增多,華為、字節、比亞迪、小米、廣汽、螞蟻等大廠均已加碼具身智慧賽道。

 

此外,在互動平臺上,多家上市公司表示,已積極佈局人形機器人産業鏈。例如,弘信電子正獨家為小米鐵蛋機器人提供全套電路板解決方案;唐源電氣已掌握多項關鍵技術,形成了一系列機器人産品矩陣;聯誠精密已向國內工業機器人頭部企業批量供應相關零件産品;雅創電子成立Robot事業部,為拓展人形機器人領域做好佈局;為促進機器人相關業務的發展,瑞鵠模具專門成立了蕪湖瑞祥智慧機器人有限公司。

 

上海證券認為,DeepSeek等人工智能公司的涌現推動了通用機器人大模型的發展,助力人形機器人實現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産業鏈進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階段。目前,人形機器人進入工業場景,已是國內外確定性較高的應用趨勢,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可期。

 

開源證券也表示,數據訓練(車廠、專用訓練場)、礦山、危化、電力、消防等會成為人形機器人優先落地場景,並有望在後續政策支持中深度受益。

 

隨著人形機器人商用場景不斷豐富,人和機器人應該如何分工協作成為業界熱點。“機器人可以更多地承擔簡單重復勞動和危險性高的工作,在醫療等需要複雜技能的場景中輔助人類,在商業和家庭場景中服務人類,而人類則可以更多專注于需要創造力、情感投入和複雜決策的任務。”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系統實驗室高級工程師王堯認為。

 

政策加碼預期增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産業”“大力發展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慧機器人等新一代智慧終端以及智慧製造裝備”。

 

業界認為,具身智慧是未來産業的重要方向,而人形機器人是智慧機器人的高階形態,也是具身智慧的最佳載體。未來,人形機器人在頂層設計中的定位愈發關鍵。

 

萬聯證券的研報稱,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具身智慧”和“智慧機器人”産業,意味著接下來將有更多的資金和政策資源向這些領域傾斜,包括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産業基金等,這有助於減少産業對外部技術的依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進而加速相關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

 

一些地方也在加緊出臺各種政策,以推進具身智慧應用場景落地。

 

3月3日,深圳市科技創新局發佈《深圳市具身智慧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産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新增培育營收超10億企業20家以上,實現10億級應用場景落地50個以上;北京市發改委等四部門近日也發佈《北京具身智慧科技創新與産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培育産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不少於50家,在科研教育、工業商業、個性化服務三大場景實現不少於100項規模化應用,量産總規模率先突破萬台。

 

此外,廣東、山東、四川、河南、山西、重慶等多地已明確將“具身智慧”列為2025年要重點抓好的工作之一。

 

業內認為,地方政府積極出臺具身智慧産業規劃,有望加速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但不容忽視的是,在快速發展的背後,人形機器人産業化仍有諸多瓶頸待破解。

 

王堯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智慧化水準,還無法實現大部分的非結構化任務,完成任務的泛化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距離真正進入工業、服務業的諸多應用場景還存在一定差距。同時,具備實用功能、全尺寸的人形機器人整機産品價格還普遍較高,還需不斷控製成本。此外,從安全倫理的角度來講,人形機器人在居家照顧等開放性場景的應用還需要經過嚴密的論證,確保具備足夠的安全性並符合倫理道德的相關要求。

 

“人形機器人廠商都把量産提上日程,除了技術、核心零部件供應鏈及成本相關問題之外,商用落地場景的選擇也是重要挑戰。”李君蘭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主要落地在教育科研、文娛展示等場景,如果量産只是“為用而用”,難以為客戶帶來實際的業務運營成效,達不到規模化應用效益,那麼對人形機器人進一步發展而言,將帶來不利影響。(記者 李保金)

標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