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乘機赴臺開啟兩岸交流!廈航特製“LIN MO”登機牌格外搶眼

農曆三月廿三,相傳是“海上女神”媽祖的誕辰。每年農曆三月,兩岸暨海外信眾都會舉辦各項祭典活動為媽祖“慶生”。天下媽祖,祖在湄洲,3月29日(農曆三月初一),莆田湄洲島舉行歷年來規模最大最為隆重的“天下媽祖回娘家”啟動儀式,來自海內外的一百多家媽祖文化團體代表,近萬名嘉賓匯聚一堂、共襄盛舉。

 

眾多台灣信眾一道跨越海峽,來到湄洲媽祖祖廟朝聖會香。台灣彰化埔心聖玄會媽宮主任委員遊進民表示:希望兩岸能一同傳承和弘揚“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

 

29日,還有兩尊媽祖神像從廈門高崎機場“起飛”,赴臺開啟一場為期六天的文化交流之旅。1997年,湄洲媽祖金身首次乘廈航赴臺,而本次“空中旅行”延續了廈航20多年來護航媽祖信俗的傳統。廈航為媽祖定制的“LIN MO(林默)”的專屬登機牌格外引人眼球。

 

當年,大陸先民渡海抵臺,“海上女神”媽祖信仰也隨之入臺。如今,台灣各地的媽祖廟超過500座,信眾逾千萬。

 

今年,島內多處媽祖宮廟也各自組織了慶典祭祀活動,每年吸引上百萬人次朝聖的台中市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預計于4月4日起駕。今天(30日),當地組織路跑活動為繞境預熱吸引超2200人冒雨參加。

 

媽祖信仰是兩岸共同的文化紐帶,在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閩臺地區,傳統文化也往往具有媽祖特色。29日,福建莆田湄洲島天妃故里遺址公園舉辦大型非遺展演活動,展出了多個非遺項目。

 

媽祖花是莆田湄洲島極具特色的手工藝品,象徵著希望和新生。媽祖花外觀造型模倣古代髮簪,用彩紙折、剪、粘等製作而成,“花蕊”分為紅色和白色。每逢元宵媽祖巡安布福時,敬仰者會手持媽祖花給媽祖“換花”,想生男孩就請一朵白蕊媽祖花,想生女孩就請一朵紅蕊媽祖花。

 

船模製作最早可追溯至古代航海時期,通過按比例縮小真實船隻,製作出精細的船隻模型。新船下海前,漁民會製作船模供奉在媽祖廟,寓意一帆風順,祈願平安歸航。船模製作工藝流程通常為:選材、設計、雕刻、組裝、上色等。船模不僅是工藝品,還記錄了造船技術和航海歷史,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

 

織漁網是漁民的傳統手工藝,通過編織網狀結構製作捕魚工具,承載了漁民的智慧和文化。漁網被視為“生命之網”,漁民們常帶漁網向媽祖祈福,祈求出海平安、魚獲豐盈。漁網製作工藝流程通常有選材、編織、修補等。

 

莆田湄洲島女子的傳統裝扮,相傳是媽祖親自設計的,是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湄洲女頭飾又稱媽祖髻、帆船頭,整體形似帆船,寓意一帆風順。湄洲女服飾上裝為中式海藍色斜大襟上衣,下裝為紅黑拼接的寬腿直筒褲。帆船頭、大海衫、紅黑褲子寄平安,獨具東南沿海漁家女子風情,高貴典雅,大方自然。

 

媽祖供品俗稱“媽祖筵桌”,通常在媽祖誕辰、媽祖升天紀念日和傳統節慶期間擺列供奉,分為葷制供品和素齋供品兩大類,有五果六齋、山珍海味、花鳥盆景、山水故事等各種題材。製作工藝流程主要有:選料、塑形、烹制、拼盤、圍飾等。歷經1000多年的演變,現已成為食品造型藝術之大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媽祖平安糕俗稱“媽祖糕”,是莆田湄洲島傳統糕點,入口軟糯、香甜可口,常被用來作為“媽祖供品”,寓意吉祥平安、步步高升,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媽祖糕製作選材講究,工藝精細,主要原料有麥芽糖、糯米、冬米等,製作工序含研磨、攪拌、壓模、蒸煮等。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