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館連兩岸 家書續情緣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5-04-11 11:09:06 | 來源: 人民政協網 |
福建漳州與台灣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台灣省現有2300萬人口中,祖籍漳州的約佔40%,漳州也成為台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漳州市近年來持續加大對閩臺關係檔案的徵集和保護工作,設立多個兩岸家書展覽館,以“遷臺記憶”為窗,為兩岸宗親提供共敘親情、共憶歷史、共續情緣的平臺。
藏在兩同名同宗村中的共同記憶煙花三月,走進位於漳州市長泰區山重村的遷臺記憶館,一首《一字鄉愁》閩南語歌曲將觀眾的思緒帶到了清朝年間。“1988年3月,闊別334年之後,開基台灣高雄始祖薛玉進十一世裔孫薛清財,首次組團回祖籍地山重尋根謁祖,並找到了當年祖業田‘茄埕’。”漳州市長泰區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李燁介紹道。台灣高雄茄萣區與山重村一脈相承,屬於“同名同宗村”,山重村的薛氏家廟、茄萣公園、茄萣田園、昭寧宮、石佛塔、古民居等一些鄉村古跡,都頗具涉臺文化資源價值。2022年7月,長泰山重村獲評福建省首個海峽兩岸同名同宗村交流基地,高雄薛氏宗親32次組團回家鄉謁祖,山重宗親也12次組團赴台灣省親聯誼,兩岸宗親交流往來持續熱絡,情感日益融合。位於漳州市平和縣五寨鄉的埔坪村也是同名同宗村之一。埔坪村是台灣望族“霧峰林家”的祖籍地。據載,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埔坪林氏十四世孫林石遷往台灣彰化,後定居台中霧峰,發展為台灣屈指可數的望族,與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為“台灣五大家族”。據漳州市臺聯副會長盧蕓藝介紹,漳州先民移居台灣後,把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祖宗牌位、神明信仰等也帶到當地,從而形成了以同地域、同宗族、同宗姓相連接的血緣聚居村落。這些村落往往具有與祖籍地村落同名、同宗、同俗的顯著特徵。目前,漳臺兩地共有600多個同名同宗村。
遷臺記憶檔案背後的家國情近年來,漳州不斷徵集保護遷臺記憶檔案,並借助土樓、古厝、檔案館等不同載體,因地制宜打造成遷臺記憶館,使其成為推動兩岸宗親交流、增進兩岸同胞國家認同的重要平臺。“遷臺記憶是喚醒台灣同胞根脈意識、祖地意識的重要抓手,意義重大。每份遷臺記憶檔案的背後,既是臺胞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更是兩岸親情綿亙的留戀難捨,深刻飽含老一輩臺胞報效祖國家鄉的赤子之心。”盧蕓藝説。素有“大陸遷臺第一縣”之稱的平和縣通過修繕埔坪村內一棟清代土樓——思永樓,將其打造成平和縣遷臺記憶展示中心,集中展示遷臺記憶,述説漳臺情緣賡續的故事。“思永樓建於清雍正年間,是埔坪村開基祖林子慕第十一世孫林志連所建,有思念永遠之意。”據五寨鄉黨委宣傳委員林景榮介紹,平和縣遷臺記憶展示中心從空中看呈“回”字形結構,象徵心靈的歸屬,期許更多台灣宗親回家走走看看。該中心佔地5000平方米,展陳面積達650平方米,分為主展廳與次展廳兩部分。主展廳聚焦霧峰林家的遷臺曆程,次展廳著重呈現平和縣遷臺曆史,通過豐富的影像資料、典藏舊物,並引入虛擬現實等現代數字技術,以多元方式展示大陸遷臺曆史、社會變遷和文化繁衍。兩岸家書也是遷臺記憶的重要內容,東山縣在該縣檔案館內設置了全國首個閩臺家書展覽館,展示了500多封“兩岸家書”和6000多件“遷臺記憶”檔案資料。作為福建省首個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基地(同名同宗村),長泰區山重村通過盤活村內一棟閒置的建築,將其打造成遷臺記憶館,館內展現了兩岸宗親族譜、金石碑刻拓片等檔案文獻。“我們沿用了山重村獨有的建築風格,就地取材,用鵝卵石砌成地板和墻面,這種古色古香的風格勾起了兩岸宗親濃濃的鄉愁記憶。”漳州市長泰區委統戰部副部長薛支祥表示,接下來當地將進一步挖掘轄區的閩台資源,推出尋根聯誼精品線路,方便更多臺胞來漳尋根謁祖、探親訪友。通訊員:黃小英 徐鵬
相關新聞
- 2025-03-19“家書兩岸·思念成海”福建海洋文化創意展在福州開展
- 2025-03-17《兩岸家書》:跨越海峽的紙短情長
- 2024-07-23山河遠闊,見信當如晤——這封家書已“寄出”,請海峽對岸的同胞查收
新聞推薦
- 關稅衝擊之下,如何辦好自己的事?2025-04-11
- 晶片國産化率超九成 全國首個“四算合一”算力網絡調度平臺建成2025-04-11
- 一館連兩岸 家書續情緣2025-04-11
- 臺青施品卉榮獲“南昌市三八紅旗手”表彰2025-04-11
- 台灣科技館首秀電博會 助推兩岸高新科技融合2025-04-11
- “逐夢浙裏·創享未來”2025兩岸青年微短劇網絡大賽啟動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