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這三個自貿試驗區有何變化

建設自貿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2015年4月,廣東、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掛牌設立。10年來,這3個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大膽試、大膽闖,全面落實總體方案、深化方案和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試點方案賦予的800多項改革試點任務。

 

當前,美國濫施關稅,擾亂全球正常經貿合作秩序,對全球貿易投資增長造成負面影響。中國將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記者近期奔赴廣東、天津、福建三地,探尋自貿試驗區的改革開放密碼。

 

——編者

 

廣東自貿試驗區——

 

港澳人才也能在內地評職稱

 

南海之濱、伶仃洋畔,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的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蕉門河兩岸從舊廠房遍佈變身“城市客廳”,明珠灣起步區逐漸成為自貿試驗區總部經濟聚集地……一座現代化濱海新城逐漸成形。

 

在南沙片區的建設過程中,一群港澳工程人才深度參與,成為全國首批獲頒內地職稱的港澳工程師。

 

“整個職稱申報過程十分順暢。”澳門註冊土木工程師胡祖傑介紹,南沙專門制定了港澳人才的職稱申報指南,開展港澳人才職稱評審線上培訓課程,併為港澳申報人提供政策解讀、申報流程指導等便利服務。獲得這一職稱,對於他在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拓展業務非常重要。

 

在澳門出生長大的胡祖傑,深耕建築領域數十年,曾參與澳門多項重要的開發規劃、設計工作。2018年,胡祖傑從澳門來到珠海橫琴工作;2021年,南沙率先開展粵港澳大灣區職稱評價體系建設,他隨即選擇來到南沙,擔任華眾聯創工程顧問三地聯營事務所南沙分公司董事,並申請人才職稱認定。作為一名澳門籍土木工程師,胡祖傑在南沙被評為廣東省建築工程管理正高級工程師,並獲得港澳工程及相關企業資質和專業人士執業備案,成為內地首批16位獲得職稱證書的港澳工程人才之一。

 

據介紹,南沙片區出臺的《廣州市南沙區建築和交通工程專業港澳人才職稱評價管理辦法(試行)》,成功突破了港澳人才申報職稱的技術壁壘。取得職稱證書的港澳工程師,在內地承接和開展建築工程項目時,可以享有與內地工程師相同的待遇,職業資格對接有了實質性突破。

 

【連結】10年來,廣東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額由2015年的約1100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約7400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4%。自貿試驗區累計設立港澳資企業2.9萬家,實際使用港澳資金539億美元,均佔廣東省20%以上。

 

“廣東自貿試驗區深入推進與港澳規則機制的銜接,實現了貨物、服務、資金、人員等要素的自由便利流動,全力推進建設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廣東省商務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雙德會介紹,廣東自貿試驗區率先開展港澳人才職稱評價試點,出臺首部建築和交通工程專業港澳人才的職稱評價管理辦法,對26類港澳專業人士的職業資格予以認可。

 

天津自貿試驗區——

 

患者不出國用上特需進口藥

 

6歲的希希是一名神經母細胞瘤患者,在接受了手術和化療後,為進一步降低復發率,希希的父親帶著孩子從外地來到天津市腫瘤醫院空港醫院進行免疫治療。

 

“這款免疫藥還沒有在國內上市,我們聽説天津自貿試驗區有試點政策。2021年6月開始在天津市腫瘤醫院空港醫院治療,到現在結療差不多3年,每年復查的情況都還可以。”希希的父親説,這種免疫藥是一種腫瘤靶向藥,用於治療12月齡以上的高危神經母細胞瘤患者。為了讓國內同步享受到國際先進藥品和治療技術,天津自貿試驗區從2019年起向國家藥監局申請建立臨床急需進口藥物綠色通道。

 

2020年,在天津市商務局、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推動下,天津自貿試驗區機場片區重點開展了臨床急需進口藥品綠色通道試點,探索引進國外已上市、國內未上市的進口特殊急需藥品,率先在天津市腫瘤醫院空港醫院開展臨床應用,打通臨床急需藥品進口渠道,提高創新藥物可及性,降低用藥成本。

 

天津市腫瘤醫院空港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郝繼輝介紹,截至2025年2月,該院共13批次臨床急需進口藥品通過國家藥監局審批,涉及5款藥品、17名患者成功用藥。患者不用走出國門就可以用上特需進口藥品,降低了用藥成本,每名患者的治療費用約為國外的40%。

 

有序擴大醫療領域對外開放,天津自貿試驗區在不斷探索。不久前,基因與細胞治療中心在天津市腫瘤醫院空港醫院揭牌,這是天津自貿試驗區“探索制定細胞治療‘風險分級、準入分類’政策”任務的具體落實舉措。同樣位於天津自貿試驗區機場片區的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也已獲批開展臨床急需進口藥品綠色通道試點,首批兩單藥品已獲批,預計將於6月開展試用。

 

【連結】10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年均實際使用外資超過20億美元。天津市商務局局長、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孫劍楠介紹,自貿試驗區以天津1%的土地,貢獻了超過全市40%的實際使用外資額。

 

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濱海新區副區長梁益銘介紹,天津自貿試驗區堅持深化改革開放驅動産業創新發展。

 

生物醫藥創新發展方面,開展臨床急需進口藥品綠色通道試點,成立自貿試驗區基因與細胞治療中心;創新推出共享經濟企業綜合服務系統,網絡貨運産業規模接近全國1/4;形成包括數據分類分級標準規範和數據出境負面清單的數據跨境政策體系,大幅降低企業數據出境合規成本,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福建自貿試驗區——

 

産業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

 

走進位於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的新大陸科技集團展廳,一枚指甲蓋大小的晶片被鑲嵌在水晶獎盃裏,這是新大陸科技集團自研的二維碼解碼晶片。自1994年成立至今,集團已成長為一家以數字技術為核心,擁有演算法、晶片、軟體等全産業鏈能力的數字化複合體。

 

作為最早進入福州片區的企業之一,這10年,企業感受如何?

 

“自貿試驗區打造的完善開放生態為我們開拓國際市場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新大陸科技集團副總裁丁朝傑説,得益於自貿試驗區的各項制度創新,集團的業務已擴展到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支付終端累計交付逾1億台,來自國際市場的收入佔比逐年提升。

 

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如何解決資金使用時間不平衡、流通渠道不暢通、銀行機構操作不同步等問題?福州片區積極協調銀行機構為新大陸科技集團辦理跨境資金集中運營業務,有效滿足了企業的資金調撥需求,提升了跨境資金劃轉和使用便利度,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

 

政策持續創新,産業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管委會攜手廈門海關,根據本地航空維修境外訂單佔比超80%的特點,開展區外航空保稅維修業務,填補了航空維修海關監管領域政策制度的空白,推動産業發展。

 

如今,福州片區擁有全國第四個物聯網産業示範基地,集聚274家物聯網企業。依託該集群,新大陸科技集團成為福建省物聯網産業聯盟的牽頭單位,整合上下游企業、物聯網應用商、科研機構、電信運營商等資源,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廈門片區吸引了港機、通用電氣、國泰、新科工程等16家航空維修及配套領域的知名企業投資興業。2024年,廈門航空維修産業實現營收161.45億元,創歷史新高。

 

【連結】10年來,福建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企業13.8萬戶,是掛牌前的8.8倍。

 

福建省商務廳副廳長劉德培介紹,當地以制度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鞏固提升一批、新建創建一批、聯動發展一批,重點打造32個自貿創新發展平臺。探索推進航空維修、數字産業、跨境電商等全産業鏈集成創新,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産業,打造全國領先的第三方航空維修基地、二手飛機融資租賃集聚區。上線運營環球供應鏈與離岸貿易金融服務平臺,推動離岸貿易業務類型從離岸轉手買賣延伸到全球採購、委託境外加工、境外承包工程第三國購買貨物等,2018年8月業務啟動至今,廈門片區離岸貿易業務量達700多億美元,位居全國前列。(記者 羅珊珊 李剛 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