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新書介紹散佚濠江的古甓故事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5-04-24 17:15:00 | 來源: 新華社 |
由故宮博物院太和學者、澳門城市大學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産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博士趙強撰寫,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23日舉辦新書分享會,介紹散佚澳門的百餘件紀年古甓,以獨特視角展現底蘊深厚的中華文明。
中國是世界上建築用磚的發祥地之一。古甓是歷史建築的砌體材料,也是石刻、吉金、簡牘和紙絹之外,承載古代文字的重要媒介。它不僅是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研究對象,其上的銘文也為研究古代字體、書體的變異現象提供珍貴實物資料。
《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全書約13萬字,以澳門城市大學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産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珍藏的130余件歷代紀年古甓為研究對象,輯錄實物照片、拓片近400幀,通過實物拍攝、傳拓與磚銘考釋,揭示古甓的紋飾、銘文及工藝背後的歷史文化。
據了解,書中所載古甓的製作年代以東漢和兩晉居多,共計有113個明確紀年、62種年號,時間跨度長達1900多年。甓文製作分為模印、戳印、刻劃三種形式,既有紀年、記名、記事、職官、地點等內容,又有篆書、LiSu 、楷書以及篆隸、隸楷相兼等不同的書體。古甓的紋飾圖案也體現了中國先民的思想內涵、藝術追求與審美情趣。
趙強是首位入選故宮博物院“太和學者計劃”的港澳學者。他表示,世界文化遺産澳門歷史城區的古建築,其主要砌築材料在成分、工藝上與古甓非常相近,加強對以古甓為代表的砌體材料的研究,對於澳門歷史建築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也是本書寫作的初衷。
新華社澳門電 記者齊菲、劉剛
標簽:
新聞推薦
- 珠澳臺商臺胞共赴惠州 探尋文化根脈 共謀産業合作2025-04-30
- 台灣有識之士憂心兩岸關係 呼籲推動交流合作2025-04-30
- 同赴文化之約 共話創新創業2025-04-30
- 台灣“三三會”到訪深圳點讚“深圳是個好地方”2025-04-30
- 追尋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英雄足跡2025-04-30
- 電影《昔歸軼事》在昆明首映 臺胞:影片真正講好了“雲臺一家人”的故事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