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美與共——中國經濟中心城市的“開放答卷”

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

 

以“海”命名,上海有著海納百川的胸懷,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橋頭堡”,也是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

 

“吃開放飯”,是上海得以攀上城市經濟規模5萬億元的來時路,也是上海堅定前行的未來道。

 

有噸位,更有站位。上海猶如一艘乘風破浪的航船,穿透這充滿不確定性的風雨,劈浪前行,與世界共求“美美與共”的確定性。

 

共生:“鏈”上鍛韌性

 

4月23日到5月2日,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舉行。在昵稱為“四葉草”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洋面孔”絡繹不絕,英語、法語、意大利語、日語、韓語的交談聲此起彼伏。在組織方臨時搭建的辦公室內,電視螢幕上實時跳動著車展的人流數據:開幕前兩天,已經有近萬名境外展客商前來“看行情”。

 

今年是上海車展舉辦40週年,展館面積從最初1萬多平方米擴至超36萬平方米,193場發佈會、首發超百款新車,使得上海車展一舉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層級最高的頂級車展。

 

“對我們而言,中國遠不止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更擁有著充滿韌性的供應鏈以及科技友好的創新環境。”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説,中國在奔馳全球網絡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以車展為切口,折射出一個不爭的事實:上海與世界“雙向奔赴”的産業鏈,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是你成就我、我成就你。

 

3月21日,僅僅在正式投産後一個多月,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正式啟動出口,首批商用儲能電池搭乘貨輪從上海港啟程,前往澳大利亞。特斯拉公司儲能和充電副總裁邁克·斯奈德説,這意味著特斯拉儲能電池産能已經實現中國生産、全球交付,未來産品有望進入更多海外市場。

 

4月22日,上海市政府與豐田汽車公司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標誌著由豐田汽車獨資設立的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生産公司在上海市金山區正式落地。此次簽約不僅是豐田汽車在中國市場佈局的重要戰略舉措,也為上海市乃至長三角地區的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開年以來,上海源源不斷傳來外資企業加碼投資的好消息,這其中,離不開上海的産業鏈韌性。

 

豐田宣佈投資時明確表示,新公司將依託上海市及長三角地區先進成熟的産業鏈基礎、物流網絡、人才體系及市場規模,將中國客戶的期待以“中國速度”反映到産品中。而供應鏈與成本優勢、市場潛力與政策支持、人才與技術儲備,也是特斯拉將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座儲能超級工廠選址在上海的重要因素。

 

作為我國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度連結全球的國際大都市,經濟外向度高,被認為是上海經濟的一張“王牌”,但也有人擔憂,外向度高,是否意味著在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時,城市經濟發展的壓力更大?

 

上海的強大産業鏈韌性,讓企業面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時,得以向內求、向上長、向陽生。在世界經濟面臨單邊主義明顯抬頭的嚴峻考驗下,上海外貿企業變壓力為動力,主動開拓內貿市場,更加積極地走向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兩端。

 

外貿企業負責人排著隊等待與電商平臺洽談,他們帶著樣品而來、帶著後續合作意向而歸,電商平臺為“出口轉內銷”組織專班一一把脈外貿企業的個性化需求……4月18日一早,16家頭部電商平臺與近80家外貿企業開啟了一場“熱氣騰騰”的“上海市電商助力外貿拓內銷對接會”。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找到‘新路子’,總有辦法的。”提前一個小時,“老外貿”上海塔匯針織廠負責人虞劍芬帶著樣品早早趕到了對接會的現場,“我們的無縫毛紡織技術領先,在內貿市場上説不定有機會”。

 

“您的需求很適合與我們對接,我們的同事會專門聯繫您推進後續工作。”很快,在對接會上,虞劍芬找到了京東京喜,啟動了外貿轉內貿的“對接第一步”。

 

抖音集團定向邀請優質達人開展外貿商品專場直播,並推出“外貿優品推薦官”;百聯全渠道整合百聯線上線下資源,開設“外貿精品 歡迎回家”主題活動賣場;淘天集團幫助外貿企業拓展東南亞等新市場,“以外轉外”……在對接會的現場,不少電商企業的“洽談位”前排起了長隊,不同的電商平臺提供的支持各展其長。

 

上海市商務委介紹,為降低外貿企業拓內銷成本,上海將依託相關平臺為拓內銷企業提供政策諮詢、標準制修訂、産品檢驗檢測和認證綜合服務等;支持CCC認證機構精簡優化拓內銷産品強制性産品認證程式;鼓勵銀行創新金融支持內外貿一體化方式,支持商業銀行為拓內銷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支持。

 

上海思樂得不銹鋼製品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斌説,企業一方面積極開拓內貿市場,另一方面將重心放在自身特有的競爭力産品研發上,將持續研發推出碳中和的保溫杯壺産品等,挖掘綠色産品的潛力。

 

“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這是張斌的心聲,也是萬千上海外貿企業的心聲。

 

共創:攜手育“新”機

 

能級越來越高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創新從“並跑”到“領跑”的外資研發中心……截至今年2月底,上海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分別達到1027家和597家。上海正乘開放之勢,打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成為創新科技策源地。

 

清晨從浦東機場下飛機後,歐萊雅集團全球研發、創新和科技事務副首席執行官芭芭拉·拉韋爾諾在上海度過了緊張的一週,不僅“泡”在位於金橋的創新研發中心深入了解中國團隊的研發進度,還與中國的不少年輕科創企業團隊見面,以“投資人”的身份,考察起了下一步的投資計劃。

 

在芭芭拉·拉韋爾諾看來,真正要做到“在中國、為世界”的創新,不僅是跨國企業不斷追加投資,將源自中國的研發成就推向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建立中外企業共同生長的“創新生態圈”。

 

短短兩周間,歐萊雅連續宣佈了多個投資“大動作”:與凱輝基金和上海靜安區合作成立“凱輝創美未來基金”基金,重點投資處於成長階段的美粧品牌和相關企業,與天圖投資合作成立“美麗領航基金”,旨在投資同領域的早期公司;與其此前投資的中國科創公司“汝原科技”合作研發的歐萊雅PRO光能吹風機AirLight Pro,在上海迎來了中國首發……

 

“這不僅證明了中國在全球創新市場的策源地地位,也展示出在中國做創新研發具有顯著的‘外向度’。”芭芭拉·拉韋爾諾説。

 

外資大企業“打開大門”,賦能中小創新企業,在上海已經成為“日常”。

 

深耕中國30多年,西門子醫療在中國有6大研發創新基地、2大創新中心,這其中,2021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國首個開放創新中心尤為引人注目。

 

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總裁、全球領導委員會成員王皓介紹,截至目前,西門子醫療上海創新中心搭建産學研醫投“創新圈”,累計賦能中國科創企業64家,孵化相關知識産權87個,助力5家企業獲得1.65億元社會資本投資。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何冬賓説,上海依然是外商最青睞的投資首選地之一,現在吸引上海外資的“新三件”不僅有中國超大規模消費市場的腹地優勢和規模齊全、門類豐富的産業優勢,更有人才聚集、基礎設施、優質營商環境構成的創新研發高地優勢。

 

呼應外資企業與中國共創的需求,今年2月,上海制定出臺《上海市支持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提升能級的若干措施》,鼓勵總部集聚研發創新、財資管理、投資決策、採購分銷、供應鏈管理、共享服務等功能,成為多功能總部;更加注重對高能級總部培育,鼓勵總部升級為亞太區總部,設立生物醫藥、積體電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細分賽道事業部全球總部,並給予更大力度的資金支持。

 

共贏:以“誠”惠世界

 

來回長途飛行32小時,只為了一場3小時的對接會——進博會“新朋友”因紐特海豹油創始人本特·莫滕森卻覺得“很值得”。

 

“今年1月,我在哥本哈根參加進博會推介會時,當時就決定要報名參展,我們從來沒有涉足過中國市場,進博會將成為我們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步’。”這一次,本特·莫滕森專程從格陵蘭島輾轉而來,趕赴第八屆進博會農食産品展區乳製品、農産品專區展前供需對接活動,“對接會讓我遇到了中國新朋友,11月我還要來進博會的現場”。

 

以上海為圓心,一系列“共惠世界”的願景正在化為“惠及全球千萬家”的現實。

 

作為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七屆以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累計吸引超過180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參展,2.3萬家次境外展商參展,31個國家擔任國家展主賓國,企業展展示近3000項代表性新産品、新技術、新服務,意向成交金額超過5000億美元,累計超過290萬專業觀眾註冊,進場人次超490萬。

 

孟加拉國的黃麻手工藝品、敘利亞的古皂、巴基斯坦的鹽燈、贊比亞的蜂蜜、坦桑尼亞的腰果、埃塞俄比亞的咖啡、盧旺達的辣椒……進博會讓全球中小企業有機會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與世界500強一起“同場競技”,曾經“名不見經傳”的産品變身一個個爆款産品,進入中國的千家萬戶,更為當地帶來實實在在的就業與發展希望。

 

上海促進外商投資全球夥伴之一的瑞士中心集團首席執行官肖振説,在進博會的加速作用下,瑞士中心以每年5到10家的速度,源源不斷將海外的優秀企業“接”到上海:目前公司在虹橋和外高橋各設立了一個辦公點,共有26家海外初創企業在此辦公,“希望以上海的開放高地為‘跳板’,深耕中國”。

 

全球中小企業奔赴而來,上海企業也積極為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變革貢獻“上海智慧”。

 

阿聯酋阿布扎比哈利法港二期,12台無人集卡Q-Truck正高效協助船舶裝卸,確保高溫天氣下的連續作業;在英國第一大港菲力斯杜港,新能源無人駕駛商用車隊規模將達百台——來自上海“硅巷”的西井科技,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為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注入“中國智慧”。

 

從哈薩克斯坦到烏茲別克斯坦,一個個風電與光伏項目在沙漠戈壁上拔節生長,為這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居民帶來綠色平價電力,也幫助當地獲得工業發展亟需的電力基礎設施——上海企業寰泰能源在境外並網、已建、待建新能源項目規模近2.6GW,發展成為中亞地區最大、最具競爭力的清潔能源供應商,以綠色點亮了古老的絲綢之路。

 

“上海既是世界進入中國的‘入海口’,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出海口’,與世界共贏的凝聚力正在呈指數級增長。”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黎敏説。(記者王永前 周蕊)

標簽: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