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戛納中國館,跟著電影遊中國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5-05-19 12:00:54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電影誕生之初,是每秒24格的真理,是以藝術之名探索世界珍奇的第七藝術。當百年電影跟隨時代腳步進入現代語境,它不僅是承載思想、故事、情感和價值觀的藝術形式,亦成為展現不同國家商業、文化、社會價值,助力世界文化交流的載體。
法國時間5月15日,由國家電影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跟著電影遊中國”交流會在法國戛納中國館舉行,開啟了今年戛納中國館精彩紛呈的系列活動。
嘉賓主持人、海外發行人、製片人羅三表示,這項活動是中國電影産業與文旅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旨在展現中國電影的文化魅力,同時拓展中國電影的商業價值和社會效益,助力中國文旅走向國際舞臺。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精心組織策劃極具中國特色的民樂演出,為本屆中國館帶來驚喜開場,以琵琶、古箏、笛簫、二胡等中國傳統樂器詮釋當代中國電影經典旋律。活動現場演奏《權禦天下》《霍元甲》等電影音樂,為世界友人展示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
來自中、美、法三國的嘉賓從自身行業經驗出發,圍繞“跟著電影遊中國”的主題,分享如何以電影為媒,構建世界文化交流語境。
以光影,覓同行者
中國電影基金會副理事長姜濤從電影出發,向來到現場的海內外影人介紹了中國館的發展歷史及其對中國與世界電影文化交流的窗口性作用,分享了“跟著電影遊中國”此次落地中國館的意義以及中國館後續多個精彩紛呈的主題活動,並立足中國電影不同發展階段所取得的成績,説明“高品質的內容、國際化合作與戰略傳播打破文化壁壘,讓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技術結合成為連接全球觀眾的情感紐帶。”
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理事長焦宏奮表示,電影是一種影像的旅遊,通過電影了解一個國家、民族、人民的生活、表達人們的情感,是一種非常具有國際化的表達。中國影史上的許多著名電影都成為連接觀眾與取景地文化交流的媒介,期待跟著電影一起遊世界,遊中國,遊北京。
北京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主席、秘書長余俊生表示,今年的北影節提出了“看電影、愛生活”的主題,也提出了“春天來北京看世界上最好的電影”,同時啟動了中國電影消費年。文商旅體的結合成為最大亮點,希望電影真正地走進觀眾,並將北京這座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過去與現在展現給更多人。這次他帶著電影《白塔之光》來到戛納,通過電影講北京的故事,讓世界了解北京的衚同文化。
與故事,共遊中國
從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以來,歷經百餘年發展歷程的中國電影成為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目前,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憑藉超過150億的票房成績獲得全球票房第五名,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與創新結合的同時,讓更多人渴望通過中國電影了解中國。
今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依舊對中國電影青睞有加,《狂野時代》《花漾少女殺人事件》《風林火山》等作品的入圍讓世界繼續傾聽中國創作者的聲音,了解中國的發展與變化。
在交流會現場,中國著名演員、製片人梁靜分享了其過往製片作品在國內引發旅遊打卡文旅熱潮背後的經驗。梁靜本次攜新電影《東極島》來到戛納。她表示:“東極島真的值得去,電影籌備期間,我了解到它是太陽照射到中國東方最東邊的地方,那裏的日出非常美,很多遊客是為了日出去的。”
事實上,因為一部電影帶動取景地成為熱門打卡地的事例屢見不鮮,不久前在洛杉磯舉辦了25週年紀念活動的電影《臥虎藏龍》便是一例。這部影史佳作曾在安徽宏村、浙江安吉竹海、河北蒼岩山等地取景,美國著名製片人唐娜·史密斯分享了製作這部電影時的幕後故事,她説:“我曾經和張藝謀、李安、吳宇森等大導演合作,在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當它出現在大銀幕上,你會覺得一切都美好而值得。”
法國導演菲利普·米爾在中國有三年的生活經歷,他表示自己喜歡電影,也喜歡中國,特別是廣西。他分享了自己與演員黃渤的交流故事:“去年在中國館的交流會上,黃渤和我聊到了潿洲島。在那之後,我和中國電影團隊一起去潿洲島旅遊,同時為電影做準備。”
跟著電影遊中國,是通過電影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轉化為世界文化和世界文明有機的組成部分並産生影響,這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關鍵,是讓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深入中國乃至愛上中國的方式。中國電影已經步入新的歷史節點,相信未來將有更多人願意跟著電影遊中國,甚至走齣電影親歷那些正在發生的、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
(總臺記者 董橋)
新聞推薦
- 近6千億元産值!中國衛星導航應用多領域突破、國際影響力攀升2025-05-19
- 第二十七屆海交會促成一批兩岸産業經貿項目合作2025-05-19
- “第二十屆台灣人才廈門對接會”在廈舉辦2025-05-19
- 4小時快速尋親 速解臺胞尋親難題2025-05-19
- 在戛納中國館,跟著電影遊中國2025-05-19
- 在德國博物館看世界海圖上的中國航海文明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