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車一週年 逾20萬艘船舶平安通過深中大橋水域

6月30日,記者從廣東海事局獲悉,自深中通道通車一週年以來,海事部門累計保障逾20萬艘次船舶安全通過深中大橋水域,橋區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形勢持續穩定、水上客貨運便捷高效。

 

深中通道通車一週年 逾20萬艘船舶平安通過深中大橋水域

 

智慧賦能,破解橋區通航風險

 

針對深中大橋水域船舶流量大、通航環境複雜的特點,廣東海事部門依託“智慧海事平臺”建立電子警戒區智慧預警機制,船舶駛入管控區域時,系統自動推送大橋通航參數、氣象水文等安全信息,實現風險預警“點對點”精準送達。

 

“防範船舶碰撞橋梁,是深中通道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們一刻不敢懈怠。”中山海事局副局長胡淩説。

 

針對橋下礙航捕撈、垂釣等危及橋梁和航行安全的問題,中山、廣州海事部門聯合交通、航道、漁政等單位建立常態化聯合執法及信息通報機制。經過一年20余次的聯合整治和30余次違法違規行為通報,此類現象已顯著減少,水域秩序明顯改善。

 

深中通道通車一年來,在颱風、寒潮、大霧等惡劣天氣期間,廣東海事部門累計發出超過18萬條次“預警提醒信息”,為船舶安全通過深中通道提供了基礎參考,深中大橋水域安全通過逾20萬艘次船舶,未發生船舶觸碰橋梁的險情事故。

 

深中通道通車一週年 逾20萬艘船舶平安通過深中大橋水域

 

立體應急,構建水上生命防線

 

深中通道作為珠江口東西兩岸交通動脈,橋上突發險情的應急處置尤為關鍵。2024年7月,中山海事局接到深中大橋輕生事件報警後,正在水域執行值守任務的 “海巡09378”僅用8分鐘即抵達橋下待命,與橋上救援力量形成水陸協同處置合力,最終成功化解險情。

 

為構建常態化應急值守機制,中山海事局于2024年11 月專門設立翠亨海巡執法大隊,將監管站點前移至深中大橋水域,至今已實現210天連續應急值守,為大橋安全運行築牢生命防線。

 

此外,海事部門牽頭制定《深中通道水上交通突發事件應急反應預案》,並於2024年11月、2025年6月組織兩次大規模聯合演練,模擬商漁船碰撞、船舶失火等6類實戰場景,檢驗多部門協同處置能力。“通過參與演練,企業掌握了橋區應急處置標準流程,為安全生産提供了實操經驗。” 某物流公司相關負責人劉向科表示。

 

快速的應急反應,還得益於“1+3+1”快速反應機制,即“1艘海巡船24小時待命、3級智慧監管中心聯動、1支多部門應急隊伍協同”。目前,深中通道水域已構建起覆蓋預警、響應、處置的全鏈條應急體系,成為珠江口名副其實的“海上生命線”。

 

深中通道通車一週年 逾20萬艘船舶平安通過深中大橋水域

 

通航優化,激活灣區發展動能

 

深中通道通車不僅重塑陸路交通格局,更推動橋下水域通航效率全面提升。海事部門構建“車巡+船巡+無人機+智慧平臺”立體化監管網絡,先後保障“伶仃牧場”系列海洋牧場網箱、全球最大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等安全通過,為灣區海洋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在客運物流領域,中山海事部門推動新中山客運口岸對外開放,新增中山至澳門、深圳航線,聯合海關、邊檢等單位成立“橋堡鐵衛・平安中港”黨建聯盟,實現口岸通關效率提升30%。此外,廣州海事開闢海事政務辦理“綠色通道”,高效服務保障深中大橋完成15座橋面助航標誌設置,並推動深中大橋加密非通航孔水域禁航標誌設置,相關水域的禁航標誌將增至30座,橋區通航秩序將進一步規範。

 

“我們正推動《中山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規定》立法,以制度創新鞏固監管成效。”中山海事局副局長梁峻銘表示,未來將持續優化深中通道水域通航環境,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提供堅實的水上交通安全保障。

 

監製|肖振生

 

編輯|林麗麗

 

記者|吳媚苗 王志達

 

通訊員|王維 劉京津 陳秀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