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大陸互聯網浪潮,臺青自媒體人探索“流量密碼”

兩岸新媒體創享嘉年華活動7月23日在江蘇省常州市舜山小鎮舉行,吸引眾多兩岸自媒體人踴躍參與。

 

活動現場,來自台灣高雄的自媒體人李東恩正在和攝影師協作拍攝。二人配合默契,鏡頭推拉搖移,將李東恩在非遺展位前與匠人交流、與同行致意的場景收入其中。李東恩説:“讓更多台灣年輕人對大陸感興趣,是我做短視頻的初心。”

 

初心驅動探索:“用真實鏡頭打破隔閡”

 

李東恩今年5月發佈第一條作品。兩個月的時間,他便憑藉數條爆款內容成為擁有上萬粉絲的自媒體創作者。其中,前往上海追訪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的經歷令他印象深刻。

 

“我們背著13公斤重的背包,拎著19公斤重的行李箱,在雨中一路小跑。”李東恩回憶,當時他依靠粉絲、台灣親友及“館長”的直播來了解對方位置,最後在外灘追上“館長”一行,送上了榮昌鹵鵝、夏布、折扇等特産。

 

這條時長不足一分鐘的視頻,是李東恩抖音賬號熱度最高的內容,已獲得11萬餘點讚,吸引不少台灣網友觀看其他作品並留言互動,“看完決定暑假去大陸玩,求推薦”“很想去工作和旅遊”“看了真的很感動”。

 

評論中不乏“蹭熱點”“作秀”等質疑,李東恩表示將會用行動證明初心,努力用真實鏡頭打破隔閡,匯聚更多關注,拉近兩岸距離。

 

記錄鮮活日常:“對生活質感的追求相通”

 

來自台灣高雄的黃昱棠(化名)畢業不久便來到成都,入職四川交響樂團。他説:“上班演奏小號,下班參與運動,生活稍顯單調。最初做自媒體只為豐富日常。”

 

黃昱棠認為,在社交媒體中,相較“照片墻”(Instagram)等,小紅書的“知識屬性”更強,煙火氣也更濃,“不少人在小紅書分享日常,網友會主動搜索攻略、詢問細節,更具實用性”。

 

他用鏡頭記錄自己的工作日常,拍攝街頭美食與城市風光,偶爾融入台灣元素,吸引了不少網友關注。“現在看到有趣的場景,會下意識舉起手機記錄。”黃昱棠笑稱,自媒體創作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態度。

 

黃昱棠坦然面對流量起伏。他説,期待用真實的生活切片,讓兩岸網友感受到彼此“對生活質感的追求相通”。

 

商者長遠佈局:“借流量賦能未來規劃”

 

來自台灣台中的張天恩,現任常州一家餐飲企業總經理。在餐廳經營中,他帶領團隊佈局各類社交媒體,通過爆款套餐、代金券引流,還拍攝劇情類宣傳內容。“從渠道覆蓋和傳播效果看,線上能量明顯更高效。”他表示。

 

張天恩曾赴藍帶國際學院台灣高雄校區進修。多年來,他在咖啡廳當過服務員,做過西餐廳西點師,也經營過甜品店,對餐飲行業全鏈條運營有深刻理解。

 

“很多朋友都推薦我去做個人賬號。”張天恩説,他不想急於求成。線上運營經驗讓張天恩對平臺邏輯與用戶心理有更透徹的把握,“做短視頻如同經營餐廳,需先精準把握受眾偏好”。他系統研究了各類頭部美食賬號,對製作工藝展示、産品特色呈現等內容形態進行分析梳理。

 

“大陸線上生態具有包容性與成長性,為優質內容提供了廣闊空間。”張天恩對未來充滿信心,期待借流量賦能人生未來規劃。

標簽:臺生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