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抗戰記憶|衡陽——浴血奮戰鑄名城

追尋抗戰記憶|衡陽——浴血奮戰鑄名城_fororder_圖一

 

南嶽忠烈祠位於衡山香爐峰下,于1940年動工。1943年6月,忠烈祠總體建築竣工。圖為落成後的忠烈祠。南嶽忠烈祠分為祠宇和墓葬兩大部分,祠宇中軸線上依次有牌坊、“七七”紀念塔、紀念堂、安亭戰役紀念亭、享堂,共五進建築。(資料圖)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霍建陽):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8月2日至3日,“抗戰勝地、三湘新貌——2025年海峽兩岸記者湖南行”採訪團來到衡陽市,在南嶽忠烈祠、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陳列室、衡陽抗戰紀念城,兩岸媒體記者和台灣青年共同追思抗戰英烈、體悟偉大抗戰精神、重溫團結禦侮的抗戰歷史。

 

台灣媒體人陳淑英説,抗戰將士們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精神,讓我非常感動,是抗戰先烈的犧牲,才讓我們有了現在安居樂業的日子。我也會多做一些報道,讓台灣的年輕人能夠更多地了解這段歷史,希望他們有機會也能來大陸,了解抗戰將士們的英勇事跡。

 

追尋抗戰記憶|衡陽——浴血奮戰鑄名城_fororder_圖二

 

南嶽忠烈祠“七七”紀念塔,在塔的正前方和東西兩側的石碑上鑲嵌了漢白玉“七七”二字,象徵著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攝影:霍建陽)

 

追尋抗戰記憶|衡陽——浴血奮戰鑄名城_fororder_圖三

 

南嶽忠烈祠紀念堂後面,276級石階分兩側而上,石階中間草地上鑲嵌著“民族忠烈千古”六個大字,臺階的最上方是享堂。(攝影:霍建陽)

 

追尋抗戰記憶|衡陽——浴血奮戰鑄名城_fororder_圖四

 

1946年填具的“湖南省南嶽忠烈祠實況調查表”。(資料圖)

 

追尋抗戰記憶|衡陽——浴血奮戰鑄名城_fororder_圖五

 

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陳列室。1939年2月至1940年3月,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舉辦了三期,共培養了三千余名遊擊戰骨幹。結業後,他們奔赴抗日戰場,取得了輝煌戰績。80多年前,國共兩黨共同創辦的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是在抗戰時期第二次國共合作背景下,發展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創舉,成為抗戰時期國共合作、共禦外敵的見證。(攝影:霍建陽)

 

追尋抗戰記憶|衡陽——浴血奮戰鑄名城_fororder_圖六

 

圖為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課程表。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共開設24門課程,分為精神訓練、政治訓練和軍事訓練三大類。遊擊戰爭是教育訓練的中心,包含9個方面的內容:遊擊戰爭概論、遊擊戰爭理論基礎、遊擊隊的政治工作、遊擊戰術科學教練、遊擊戰的破壞工作、遊擊隊通訊術、遊擊戰的化裝術、遊擊戰情報原理、遊擊戰實習。(攝影:霍建陽)

 

追尋抗戰記憶|衡陽——浴血奮戰鑄名城_fororder_圖七

 

採訪團成員在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陳列室參觀。(攝影:霍建陽)

 

追尋抗戰記憶|衡陽——浴血奮戰鑄名城_fororder_圖八

 

圖為衡陽抗戰紀念城碑。衡陽抗戰紀念城位於岳屏公園山頂,是為紀念1944年衡陽保衛戰中的英烈而建。衡陽保衛戰是中國抗戰期間歷時最長的城市爭奪戰,也是中國軍民以寡敵眾數倍殲敵的一場戰役。1944年6月至8月,在裝備不足、援軍不至、糧彈不繼的情況下,中國守城官兵僅憑粗陋野戰工事,孤軍奮戰,以血肉之軀阻止敵人進攻。衡陽保衛戰歷時40多天,重創了日軍,但最終因守軍彈盡援絕,衡陽失守。(攝影:霍建陽)

 

追尋抗戰記憶|衡陽——浴血奮戰鑄名城_fororder_圖九

 

圖為衡陽抗戰紀念館內“浴血奮戰鑄名城”大型抗戰人物浮雕。衡陽抗戰紀念館位於岳屏公園內,序廳正中央“浴血奮戰鑄名城”大型抗戰人物浮雕,還原了衡陽保衛戰的悲壯場景。(攝影:霍建陽)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