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組團出道 2000年前的“秋日音樂會”開唱了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5-09-09 11:08:05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絲竹相和,執節者歌
7人組團出道
載歌載舞亮相秋日音樂會
三個看點帶你認識相和歌俑
01
@所有人漢代版“樂隊的秋天”正式開唱
把耳機調到“漢代”模式
跟隨這組出土于河南濟源泗澗溝漢墓的樂俑
一秒閃回2000年前的live house
漢代版“樂隊的秋天”正式開唱
△圖片來源:總臺《國寶檔案》
《宋書·樂志》中記載
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
一句話劃重點:
就是主唱自己打節拍
樂隊全程“絲竹”即興伴奏
這種表演形式便被稱為相和歌
濟源泗澗溝漢墓出土的這組陶樂俑共7人
專家推測
最高的陶俑應是樂隊的指揮
兩個矮小的陶俑為侏儒俑
他們伸展雙臂,仰面而歌
△圖片來源:總臺《國寶檔案》
另有四個人跪坐在地上
其中一人正在演唱
△圖片來源:總臺《國寶檔案》
其他三人為樂手
1人吹塤、2人吹排簫
△圖片來源:總臺《國寶檔案》
專家介紹,吹排簫的陶俑手中
應有一種類似撥浪鼓的樂器鼗(táo)鼓
遺憾的是,經過漫長歲月
陶俑手中的鼗鼓已經腐爛了
△圖片來源:成都博物館原創大展“錦城絲管:和合共鳴的音樂成都”
這組“漢代樂團”
把“絲竹相和,執節者歌”的演出現場
直接做成了永不落幕的定格動畫
讓我們得以見到漢代版秋日音樂會
02
從街頭歌謠到宴會歌舞
相和歌發展史你了解嗎
相和歌從勞動號子
發展為唱跳兼具的表演形式
一路迭代升級
堪稱漢樂府頂流
△圖片來源:成都博物館原創大展“錦城絲管:和合共鳴的音樂成都”
早期的相和歌是北方流行的民間音樂
是勞動人民在舂米、夯土、築墻時的BGM
他們“隨手”抄起一件工具打下去
便有了節奏
當時人們把只有單音清唱的模式叫作徒歌
有人幫腔的叫作但歌
加了絲竹管弦的樂器伴奏
成了“絲竹更相和的執節者歌”
相和歌的“成長史”
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①清唱
無伴奏、純人聲,街頭即舞臺
②幫腔
觀眾齊唱副歌,互動感拉滿
③唱跳
加入舞蹈、絲竹樂隊
直接開啟大型live house模式
經過不斷升級
相和歌從街頭傳唱的歌謠
排演成瑰麗多變的長歌
最終成為漢樂府音樂
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樂種之一
03
唱跳俱佳
他們是漢代最會擺pose的“樂團”
這組陶俑為灰陶質地
表面保留部分彩繪痕跡
造型比例協調,人物動態鮮明
三人仰面、雙手高舉
呈“引吭高歌”狀
簡直就是0.1秒的“神級抓拍”
△圖片來源:總臺《國寶檔案》
工匠在製作陶俑時
更是只用幾刀便開啟了“表情特效”
眉、眼、口精準拿捏“唱到高音”的誇張瞬間
完美詮釋“以少少許,勝多多許”
△圖片來源:總臺《國寶檔案》
兩漢時期的陶俑
在繼承春秋戰國和秦朝陶塑風格的基礎上
更加注重細節刻畫
這一時期出土的陶俑
大多形象生動逼真
有著鮮明的寫實風格
正因如此,這些陶俑真實反映了
當時人們生活的場景和細節
相和歌俑表現的正是漢代藝人
表演相和歌時的場景
相和歌俑不僅還原了“人聲即樂器”
也讓“相和”之聲在歷史長廊裏回蕩
2000年後
人們隔著玻璃與陶俑對視
仿佛是在聆聽華夏初音
相關新聞
- 2025-06-16海峽兩岸藝術交流匯音樂會舉辦
- 2024-09-13尋美玉溪·苔小青中秋音樂會在玉溪舉辦
- 2025-01-06北京民族樂團新年音樂會在台灣高雄佛光山成功舉辦
新聞推薦
- 中美雙方將在西班牙會談 討論美單邊關稅措施、TikTok等問題2025-09-12
- 外交部:“台獨”是死路一條2025-09-12
- 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在瀋陽舉行2025-09-12
- 國際銳評丨菲方所謂“抗議”恰恰證明中方對黃岩島生態保護合理合法2025-09-12
- 國際銳評丨投資未來!外資説要在中國做“長跑者”2025-09-12
- 2025“遼臺視界 鏡啟未來”兩岸媒體青年交流座談會在瀋陽舉行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