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歷史記憶 增進國家認同

前不久,由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與福建省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聯合編纂的《館藏民國閩臺關係檔案彙編》(以下簡稱《彙編》)出版面世,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該《彙編》作為國內首次大規模系統性地對民國閩臺關係檔案原件進行整體影印出版之厚作,收錄了從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期間的9000余件檔案及30余種期刊文獻。這批檔案記錄了台灣日據時期和台灣光復初期福建與台灣之間在各領域各層面的密切往來,揭示了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脈絡,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見證閩臺命運與共的緊密聯繫

 

福建與台灣地理相近、血脈相連,自古以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清一代,台灣作為福建省下轄的行政單位延續二百餘年,台灣單獨建省後的初期,台灣依舊保有與福建特殊的行政關係,以“福建台灣省”之形態運作。在民國時期,儘管台灣長期被日本侵佔,時局動蕩,但閩臺兩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始終未斷。《彙編》所收錄的大量檔案文獻,真實再現了這一歷史脈絡。例如,民國時期福建地方政府與台灣民眾組織之間的往來公文,反映了雙方在生産、商貿、賑災、教育等方面的協作;又如,檔案所記錄的台灣光復初期“閩臺區”的政治現象,説明瞭在閩、臺兩地,福建省政府、福建省參議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等機構,以及教育、會展等各界,有明確的“閩臺區”之實踐,以及“閩臺一家”和“閩臺共濟”的觀念。

 

尤為難得的是,《彙編》收錄的大量原始檔案和期刊文獻為首次公開披露,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與研究潛力。其中,既有福建省政府與台灣地方官員之間的往來公文,也有民間團體與個人在經貿、文化等方面的互動記錄,生動再現了閩臺兩地在動蕩年代中彼此扶持、共克時艱的歷史畫面。檔案不僅涉及福州、廈門等福建主要城市與台灣台北、台南等地區交流情況,還涵蓋了福建漳州、泉州與台灣高雄、基隆等次級區域間的往來記錄,全面展現了閩臺兩地在不同層級上的互動網絡。這些檔案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兩岸同胞共同記憶的重要載體,為深入研究兩岸關係提供了堅實基礎,也為新時代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歷史鏡鑒。

 

展現台灣同胞抗日復臺光輝事跡

 

《彙編》收錄了大量有關抗日復臺的檔案文獻,其中就涉及台灣抗日名將李友邦率領的台灣義勇隊在閩活動事跡、台灣革命同盟會的活動等。這些檔案文獻系統呈現了台灣同胞與祖國一道並肩作戰,抵禦外辱、光復台灣與維護祖國統一的光輝事跡,有力證明了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客觀事實。

 

其中,有關台灣義勇隊的檔案十分引人注目。這是一支由生活在祖國大陸的台灣同胞組成的、主要活躍在東南沿海地區積極參加抗日衛國和光復台灣之鬥爭的隊伍。《彙編》收錄了1937年至1946年有關台灣義勇隊活動的眾多原始文獻資料,涵蓋台灣義勇隊從成立之初到發展壯大,再到活躍于抗日戰場以及參與復臺工作不同階段的文獻。這些檔案無聲訴説著兩岸同胞共禦外侮、保家衛國的歷史記憶和愛國情懷。

 

當前,“文化台獨”陰謀論者甚囂塵上,他們鼓吹和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帶來了台灣“現代化成就”,甚至不惜歪曲歷史、數典忘祖,企圖割裂台灣與祖國的歷史文化聯繫。歷史不容篡改,事實不容抹殺。《彙編》中真實的歷史檔案有力地回擊了此類謬論,清晰地展現了台灣同胞在抗日復臺鬥爭中所展現出的愛國情懷與民族氣節,為捍衛兩岸共同歷史記憶提供了堅實依據。

 

訴説兩岸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

 

從《彙編》所展現出的歷史脈絡中,人們不難發現,兩岸關係的發展始終紮根于兩岸民眾的密切聯繫與深厚情感。無論是商貿往來的頻繁互動、交通運輸的互相支援、生産生活的守望相助,還是文化習俗的交融傳承,無不訴説著兩岸同胞之間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這種歷史積澱不僅構建了兩岸共同的文化認同,亦是兩岸民眾勠力同心、團結禦外的精神源泉。通過回顧檔案中的溫情往事,我們更加堅信,只有以史為鑒,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與交流互動,才能真正實現互利共贏、共謀發展。

 

面對當下複雜多變的兩岸關係,《彙編》檔案所揭示的歷史經驗更顯珍貴。它提醒我們,任何人為製造的隔閡與對立都無法割裂兩岸同胞之間的親情與聯繫。檔案中記錄的一個個生産建設、賑濟撫難、政策保障、資源互通、生活互助的鮮活實例,都是兩岸同胞心手相連、命運與共的生動體現。唯有秉持歷史的客觀性與包容性,才能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以更加理性的態度推動兩岸關係正向發展。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那些鐫刻在檔案中的情愫卻從未褪色,如同一座座橋梁,連接著兩岸同胞的心靈。這些檔案用事實揭示了兩岸關係的深厚根基與廣闊前景。每一份檔案都如同一扇窗,打開歷史的記憶,映照出兩岸人民水乳交融、攜手並肩的往昔歲月,也必將為新時代兩岸同胞增進互信、深化融合發展增添精神動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