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更多生活場景 “具身智慧”機器人如何越來越聰慧
|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5-09-17 11:09:33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2025年,在世界範圍內,人工智能已經開始深度賦能實體經濟,全球製造業格局也正加快重塑。作為人工智能發展重點之一,“具身智慧”今年首次寫入了中國的政府工作報告。而智慧機器人正是“具身智慧”的典型終端産品。在以往的節目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從春晚舞臺到運動賽場,再到生産一線、生活場景,中國的具身智慧機器人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加速迭代。“具身智慧”即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爆發時刻。
中國“具身智慧”機器人正在加速迭代
具身智慧,簡單來説,就是讓人工智能真正“長出身體”。它不僅要像人一樣“能看、能聽、能感受”,還要學會規劃與決策,自主完成各種複雜動作。
2025年,具身智慧機器人實現了更多技術突破。扔掉遙控器,搭載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通用視覺感知系統,具身智慧機器人可以在體育賽道上實現自主奔跑;從原型機邁向量産,具身智慧機器人走入巡檢、服務營業廳、工廠、養老醫療等真實場景,拿下億元訂單。2025年,中國具身智慧市場規模預計達52.95億元,佔全球約27%;從本體到大腦,具身智慧機器人正在加速迭代。
從實驗室到真實世界 聰慧機器人如何打造?
2025年是人形機器人邁向産業應用的元年,我們看到人形機器人從今年開始走入工廠、零售店等真實環境,協助人類完成各類任務。機器人如何從實驗室邁向複雜的真實世界?一個聰慧的機器人是怎麼訓練出來的?
精準挖細沙、倒入液體、擰上瓶蓋、放入離心機、控制移液槍、在隊友之間互相傳遞樣品、操作儀器等,機器人完成了一連串超長程複雜任務。這背後依靠的不是“固定腳本”,而是學習訓練後,機器人具備的自主推理與規劃的能力。

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 源絡科技創始人 連文昭:它的難點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在高層面是它的整個任務次序特別長,一個任務可能有幾十步,有時候機器人要做一些很精細的操作,像擰蓋子,像打開一個很小的試管的小帽,或者去拿移液槍去吸液體。這些都要對它的一個實時運動控制有極其高精度的要求。

為此,團隊設計了一套大小腦配合的模型架構,機器人會將看到的有用的物品信息反饋給大腦,由大模型作為大腦來進行任務的分析、拆解、推理和決策,而小腦負責按照目標去輸出相應的動作和結果。模型還提煉出了目標物體之間的關係,這就像機器人動作的導航一樣,讓機器人能夠自主決策,達到目標。

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 源絡科技創始人 連文昭:通過力感測器、觸覺感測器,機器人可以感知到更高維的信號,定量的任務機器人做得比人更強。它一旦每個步驟都比人精準,同時又能做很複雜的事情,它就能自主完成比較有價值的事。
如今,這些服務實驗室工作的科研機器人已經在基因實驗室裏上崗了。隨著具身智慧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正在走入生産一線、服務行業等各種崗位,從實驗室邁向更為複雜的真實世界。
記者探秘全國最大的具身智慧數據工廠
數據常被説成是具身智慧發展的“燃料”。現在,一台機器人要想在真實場景裏靈活完成任務,背後還是得靠大量高品質的數據來支撐。那怎麼才能又快又好地把這些數據積累起來呢?在天津,就有一座專門面向具身智慧機器人的“數據工廠”,正在嘗試給出答案。
在全國最大的擁有觸覺數據的機器人數據採集工廠,每天大概有50萬條的高品質數據從這裡採集出來。

就像大語言模型依賴大規模文本語料,機器人要從“會想”邁向“會做”,同樣離不開海量真實世界的經驗數據做訓練。能實時記錄觸覺、力覺和動作細節的特製“數採手套”,就是連接真實世界和數據世界的介質。

帕西尼感知科技創始人 許晉誠:雙手搭載了接近4000個觸覺感測器,其實已經接近人類的27個自由度,它就可以大量實時檢測在抓取時的物理反饋。我們其實也創造出來全世界最小的角度編碼器,基本小于4毫米左右。在手指彎曲的時候,它的角度的幅度都可以去實時地做檢測。

數採手套能將“手上的感覺”完整記錄下來,配合數十組攝像頭和其它感測器的同步捕捉,就生成了一條包含視覺、觸覺、音頻、軌跡、時間等多維要素的數據片段。這樣的數據讓機器人在訓練中既能“看見”動作,還能“感受”細節。

帕西尼感知科技創始人 許晉誠:包含像超市方面的工序,它可以訓練成一個專有的專業的模型,就可以給到機器人,讓它在超市這個領域或工位上可以去做到更好的工作,泛化性也更高。

在機器人數據訓練領域,如何提升數據品質、降低採集成本,讓數據適配更多本體訓練,是機器人數據採集的難點。他們將進一步利用這些真實數據訓練各類模型,從而推動機器人加速走向真實世界。
多地政策資源加碼 具身智慧産業發展加速
目前,中國具身智慧機器人産業正在從硬科技突破和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不少地方都在政策和資源方面,積極佈局推動。
在北京亦莊,以“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為代表的創新平臺,已集聚機器人生態企業300余家,産業鏈規模超百億。
上海成立了“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計劃到2027年推動核心産業規模突破500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球具身智慧機器人供應鏈的重要集聚地,佔據全球供應鏈約24%的份額。今年深圳宣佈針對AI與機器人産業新增45億元專項投資,聚焦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智慧算力晶片等關鍵領域。
此外,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地也成立了省級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集聚區域産業優勢力量,推動技術共享與聯合攻關。
相關新聞
- 2025-09-16無人環衛機器人花式“上崗” 這一千億市場迎爆發期
- 2025-09-01人形機器人,更快更高更強
- 2025-08-28臺媒:大陸機器人在奔跑,台灣在罷免中迷航
新聞推薦
-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開幕2025-11-03
- 事關港澳臺人員往來、過境免簽口岸擴容等 10項重磅政策發佈2025-11-03
- 電子商務,全球“聯動”2025-11-03
- 全國台灣研究會2025學術年會在安徽開幕2025-11-03
- 從春到秋 蘇超流量、銷量、能量的三重交響2025-11-03
- 臺軍“中正堂”更名為“忠誠堂” 3萬網友投票九成反對2025-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