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幹飯”走紅 “文化+美食”如何推動博物館創新轉型?
|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5-11-24 11:07:16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當你在一件千年文物前駐足觀賞後,轉身就能品嘗到以它的紋樣為靈感製作的美食,既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這些場景,如今在不少博物館裏真實上演。
“去博物館幹飯”正成為年輕人爭相打卡的新風尚。從四川的“東漢同款”小碗菜,到殷墟的“甲骨文麵條”,再到西安的唐風餐廳……“看文物”和“炫食堂”這兩件看似離得挺遠的事,是怎麼融合到一起的?“文化+美食”的組合,又會給博物館增添怎樣的魅力?
四川博物院自2024年底推出便民餐飲服務以來,生活體驗中心內的餐廳便成為館內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每到中午,這裡人頭攢動,川北涼粉、麻婆豆腐、番茄肉丸、鹽水鴨、回鍋肉……60多種小碗菜整齊陳列,最便宜的菜品只需3元,最貴的不超過12元,價格親民,氛圍溫馨。

四川博物院公眾服務部主任王瑞昌表示,開設餐廳的初衷,正是為了回應遊客“餓著肚子看文物”“無處歇腳”等現實困境。
相比以往遊客在博物館裏只能靠啃麵包果腹,如今,一頓熱氣騰騰、價格親民的飯菜,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更成為年輕人眼中兼具打卡屬性和文化體驗的社交新場景。
王瑞昌透露,川博生活體驗中心已逐步構建起“小碗菜+文創茶飲+閱讀空間”的複合業態,從菜品設計到餐廳細節,處處融入了川博的文化基因。

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的子饗餐廳,一碗碗“甲骨文麵條”已成為遊客爭相體驗的“文化美食”。麵條以食用墨魚汁印上形態各異的甲骨文字,如“大吉大利”“吉祥安康”等,煮熟後字形不散、麵條不糊。

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館餐飲不僅服務於遊客,更吸引了不少周邊居民走進博物館。他們中許多人最初並非為“看展”而來,卻在就餐之餘,自然而然成為博物館的新觀眾,形成“以食引客,以展留客”的良性循環。
雲南省博物館文創開發中心主任蔡雪認為,與傳統文創産品相比,食品類文創具有更強的互動性和體驗感。

△工作人員曬出的麵條,快來認一認寫的是什麼。
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副研究員卜希霆看來,博物館開設食堂,是文博機構從“展覽空間”向“生活空間”轉型的重要探索。
在滿足遊客基本需求的基礎上,一些博物館更進一步,將餐飲區本身打造成一個可感知、可體驗的文化空間,使“用餐”成為觀展儀式的延伸。今年2月,西安博物院與西安本土一家國潮類餐飲公司聯名打造了文化餐廳,集博物館展示、展覽、宣傳推廣于一體,將三彩騰空馬、鎏金走龍、狩獵紋銀盃等館藏文物融入餐飲空間、菜品與餐具設計,打造沉浸式文化餐飲體驗。

當博物館食堂走紅,大量遊客涌入,會不會給博物館的日常管理帶來挑戰?對此,卜希霆強調,關鍵在於把握文化體驗與生活服務的平衡,核心是堅守文化優先原則。“總體上,博物館食堂是積極有益的創新方向,但也不宜單純去追求眼球效應,而要與館內的文化氛圍契合。推動文博生活化轉化有幾個問題必須重視:首先是空間與安全的平衡,博物館是文化遺産的保護重地,而博物館特別怕明火,開設食堂需要嚴格劃分廚房和展陳區域的空間;其次就是公益屬性和商業化的邊界,菜品的定價要親民,盈利需要反哺文化服務,不能讓‘幹飯’取代觀展成為核心目的。博物館食堂運營應始終以解決就餐剛需為出發點,這才是正確的創新方向。”
相關新聞
- 2025-09-264.8億元補貼來了!全國國慶文化和旅遊消費月啟動
- 2025-09-23震撼如科幻大片!2025架無人機閃耀長春夜空
- 2025-09-22淄博→爾濱→天水 “網紅城市”“火爆出圈”後如何“四季長紅”?
新聞推薦
- 頂住美國壓力 G20約堡峰會通過聯合宣言2025-11-24
- 青島市臺胞臺企交流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成立2025-11-24
- 中方致函古特雷斯:高市涉臺言論極其錯誤 極為危險 極其惡劣2025-11-24
- 手機“碰一下”就能退稅 “中國購”成來華旅遊新潮流2025-11-24
- 全球最大、國內首條……上週末 中國多領域迎來新突破!2025-11-24
- 賴清德稱台灣人有錢有閒 “館長”怒批:我怎麼不知道?2025-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