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賀歲檔觀察:理性與激情兼備價值與市場共贏

2019-02-20 08:22:36|來源:光明日報|編輯:梁寧

  2019年的賀歲檔有些不太一樣。中國電影産業化進程的持續深入與電影市場的累積升溫已經在觀眾心中培養起了根深蒂固的檔期消費意識。賀歲檔的概念也由之前狹義的跨年拓展至包括聖誕、元旦、春節、元宵節在內,持續三個月之久的時間範圍。概念的擴容就意味著市場空間的擴容,近幾年每年一度沸沸颺颺、熱氣騰騰的賀歲大戰即是中國電影創作活力充分釋放和市場繁榮多元發展的有力證明。隨著2018年11月25日中國電影提前一個月完成了超越2017年年度總票房的目標,2019年的賀歲大戰悄然預熱起來。沒有了唯票房論的激情冒進和話題炒作的喧囂聒噪,今年的賀歲檔更多地呈現了一種冷靜內斂、理性調整的自省姿態。

  導演代際更迭

  人才良性循環

  往年賀歲檔的一大特色是傳統意義上的名導攜帶分量相當、體量匹配、陣容豪華的作品擺開擂臺、捉對廝殺。這種現象在吸引了眾多媒體關注的同時,某種程度上也左右了賀歲檔的市場格局,短時間內聚攏起強烈的觀影期待,雖有烘托市場氛圍之功效,客觀上卻也造成了“一頭沉”的票房效應。反觀今年,除周星馳、成龍繼續攜新作亮相之外,其他傳統名導的“集體缺席”無形中給電影新力量留下了充分的表現空間。事實上,這種代際更迭的現象早已露出端倪。近年來,以吳京、徐崢陳思誠、寧浩、烏爾善等為代表的青年電影人,用動輒10億元起的票房成績,宣示了中國電影創作陣營重新洗牌的重要信息。當下觀眾的觀影口味與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新晉導演們不糾結于自我意識和宏大敘事,而是關注現實、聚焦現實並利用手中的媒介精準且有個性地反映現實。

  理性地看,這種創作主體代際更迭現象正是中國電影産業化進程和中國電影教育經年累積的良性結果。徐崢、陳思誠、寧浩、烏爾善、饒曉志以及在2019年賀歲檔有出色表現的畢贛、五百等人都有相關的專業學習背景,而吳京、王寶強、陸慶屹、于淼等則是直接從創作一線這種寶貴的專業搖籃中成長起來的,正好彰顯了教育與産業互為表裏的理想狀態——一方面,教育為産業儲備了人才,另一方面,産業發展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實踐和表現的空間。無論是從年齡構成、專業知識構成還是對現實社會的及時反映來看,中國電影的良性持續發展都需要更多年輕創作主體的涌現。這次賀歲檔創作主體代際分佈的變化,正是電影産業步入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標誌,給了我們更多期待與信心。

  題材內容豐富

  類型穩中求變

  創作主體的改變給創作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首先就體現在影片題材內容的豐富多樣上。《無名之輩》憑藉緊貼當下的現實生活,以溫情克制的風格一路逆襲,在《毒液》《海王》等好萊塢視效大片的夾擊下愈挫愈勇,口碑票房俱佳,為這次賀歲檔大戰成功預熱,為關注現實、反映現實的國産中小成本影片積累了良好口碑與信譽。《中國合夥人2》聚焦互聯網企業的創業發展,在當下互聯網産業發展如火如荼的情境下,及時呼應了社會的熱點話題,凸顯了創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與時代使命擔當。《狗十三》將目光放在青少年成長問題上,深刻反思中國式教育的積弊與可供改良的空間,具有極強的現實觀照意義。翻拍自意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的《來電狂響》直接聚焦于手機對現代人社會行為方式的影響,用啼笑皆非的劇情批判新型社交媒介對人類情感的侵蝕與扭曲。《流浪地球》與《瘋狂的外星人》則對科幻話題反饋及時,從不同角度對觀眾普遍關心的問題給予影像化解讀。應該説,就題材內容而言,這些影片都有著強烈的現實指向,反映了新型創作群體對電影社會塑型功能的強烈認同。

  這次賀歲檔類型涵蓋範圍廣泛,在保留以往的主流類型如喜劇、愛情、動畫、古裝、功夫、玄幻之外,還增加了文藝、懸疑、科幻、紀錄片等種類,甚至還出現了與節日喜慶氛圍不甚相符的驚悚類型。不僅如此,創作中的類型雜糅趨向也十分明顯。一些創作者綜合使用多種類型的常規情節套路,使觀眾在一部作品中集中感受不同類型的情緒喚醒效果,從而獲得更豐富的審美體驗。這種做法充分滿足了觀眾多元化的審美娛樂需求。比如,《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均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説。前者用恢宏的空間站、精密的太空艙、別有洞天的地下城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未來世界,歌頌人類在危機四伏的宇宙探險之路上勇於擔當、不畏犧牲的精神,拓展了主流價值觀傳播的藝術形態;後者則將科幻與喜劇熔于一爐,探索了喜劇創作的題材邊界,也豐富了傳統賀歲檔的喜劇內涵。《無名之輩》更是別出心裁,將單一空間內的戲劇張力融入大狂歡式的終極營救範式之中,為嚴肅深刻的社會現實加諸一抹詼諧幽默的色彩,使觀者同時領略到戲劇美學與影像美學相互交織角力的多維氣質。總之,多種類型在賀歲檔的集中涌現,説明觀眾的電影消費行為日趨理性,內容消費比例逐步上升,話題消費、明星消費比例有所下降,中國電影業態已趨於成熟穩定。

  藝術形態多樣

  美學趣味多元

  導演代際更替的積極效應除了體現在影片題材的擴展和類型的創新之外,更多地表現在藝術形態的多樣化和美學趣味的多元化上。長期以來,賀歲檔被傳統名導的大製作所佔據,大體量、大製作的視聽效果雖然震撼,卻容易陷入創作思維保守刻板的窠臼之中,使作品出現精緻有餘、韻味不足,觀眾邊看邊吐槽的觀影現象。反觀這次賀歲檔涌現的創作新勢力的作品,年齡優勢和知識結構的升級使他們敢於冒險嘗試新的藝術手法,去實現更加微觀的審美追求。比如畢贛導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延續了之前《路邊野餐》中廣受好評的長鏡頭時空處理,再一次突破性地使用60分鐘時長的3D長鏡頭,把導演對影像-時間、影像-空間的思考更加極端地呈現出來,拓展了文藝電影的審美結構,豐富了電影的美學表達空間。動作明星成龍借電影《神探蒲松齡》巧妙完成了戲路轉型,實現了由功夫動作戲向滑稽文戲的過渡,為傳統古裝喜劇創作平添了一種似曾相識的詼諧意味。《瘋狂的外星人》由黃渤、沈騰兩大笑星加持,再加之寧浩導演一貫鍾情的黑色荒誕氣質,為喜劇類型增添了一種當代內涵和創新氣質。此外像歷年來口碑票房均不錯的原創動畫IP《熊出沒》此次繼續深耕它早已定型的傳統中國畫風,《白蛇:緣起》用富有東方底蘊的鏡頭對中國傳統愛情故事進行大膽續寫,為當代民族動畫發展添磚加瓦。

  整體來看,中國觀眾的觀影需求和觀賞品位較往年相比有了本質改變,本土內容明顯更受歡迎,尤以切合當下的現實題材最受青睞。另外,像往年那樣過分期待和依賴黑馬、爆款出現的市場心態也克制了很多。畢竟,一個良性的電影生態是由更多的作品型態、更多的審美需求和多元化的配置構建而成,切合民生、關注內容、細水長流、持續發展方是發展的長遠之道。今年的賀歲檔在很多層面上,都透露出了這種健康向好的趨向。應該説,這是中國電影産業化進程真正步入健康有序發展階段的重要標誌。褪去喧囂、專注生産、糾正唯票房論的思想,中國電影的下一個黃金髮展期將既久且長。 (作者:張斌寧,係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