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藝術電影:讓商業的歸商業 讓藝術的歸藝術

2019-04-17 08:55:35|來源:新華網|編輯:于曉萱

  從《百鳥朝鳳》出品人“一跪為排片”,到《地球最後的夜晚》“票房跳水”“輿論譁然”,近年來,藝術電影的內容創作製作和行銷發行頻繁引發公眾關注。在正在進行的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中外影人提出,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是有邊界的,要讓商業的歸商業,讓藝術的歸藝術。

  紀錄片《四個春天》導演陸慶屹認為:“藝術片需要創作者帶著個人經驗去觀察生活,凝視生活,從中升騰出對社會、人性的關注和體驗,並記錄下這些感受。它是一種‘敏感地尋找’和‘敏感地發現’。”相較之下,商業電影更偏向於以營利為目的的製作。

  “以好萊塢的體系來説,藝術片和商業片的邊界很清晰。有一批電影就奔奧斯卡,有一批電影就奔市場,榮譽獎給奧斯卡電影,市場則交給市場化的電影去實現。”導演寧浩説,儘管我們的市場已經用票房清晰衡量了商業片的成功,但目前對於藝術電影的評價標準和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相較于美國、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我們在藝術電影的多個方面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我們需要更加專業。”首席執行官蔡公明認為,專業不僅體現在藝術電影創作製作的專業化,還體現在融資、宣傳、發行的專業化;創意不僅要做到創作有創意、製作有創意,也要做到行銷發行有創意。

  怎樣才算是成功的藝術電影行銷?蔡公明認為,首先是尊重藝術片的特點和規則,要有清晰的定位和目標,關注並滿足核心觀眾的訴求。名不副實的宣傳是影片行銷的大忌。其次,講究精準的分層,根據影片體量的不同、市場潛力和預期的不同,進行專線或全線上映的分類選擇。

  隨著國産電影類型日趨多元,中國電影市場愈發成熟,藝術電影如何定位、如何走入市場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法國導演澤維爾·勒格朗、美國電影製片人雅明·奧布萊恩等建議,藝術電影導演需要精確定位自己的每一部電影;宣發團隊需要考慮如何圍繞影片特色進行行銷;不同預算和市場預期的電影劃分也應更加清晰,這樣才有利於藝術電影導演和他們的作品走得更好更遠。(新華社記者 張漫子、白瀛、謝昊)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