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上影節與全球新片零時差 與世界文化零距離

2019-06-18 08:17:35|來源:文匯報|編輯:于曉萱

  評判一個電影節的影響力,除了星光熠熠的明星名導,首映電影數量也是重要指標。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參展電影中,中國首映、亞洲首映和世界首映影片都是一大亮點。今年的首映影片數量創下新高,297部首映影片中,世界首映和除本土之外的國際首映達到99部,影迷搶先一步,便能領略世界電影的新風尚。

  佔展映影片六成的各類首映影片中,有一票難求的世界影壇大師新作、各大影展最新獲獎片,也有難得一見、聲名未顯的佳作,等待有眼光的影迷發掘。地球村、多元視角等官方影展單元的策劃,為觀眾展示了好萊塢視野外的無限風光,也彰顯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促進多元文化交流的宏圖遠景,以及全面增強的國際影響力。

  名導雲集

  第一時間滿足影迷的心願

  名導大師最新力作的中國首映、亞洲首映,對影迷來説具有很強的號召力,能帶動電影節的人氣。吸引一流導演送來最有能量的創作,也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藝術交流平臺注入底氣,讓更多電影人選擇從這裡  “首發”,擴大知名度,推動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國際A類電影節的陣列中穩紮穩打地不斷提升展映影片的綜合水準。

  “有被遺忘的電影,有丟失後的電影,若干年後才重見天日,還有未完成的電影,它們在幻想和現實之間仍處於不確定狀態。”希臘詩人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新世紀三部曲”未完成的末篇《另一片海洋》,正是這樣一部命途坎坷的傳奇。2012年,他在拍攝後期被街邊摩托車撞擊,因救護車來得太晚不幸去世。法國女導演艾洛迭·雷盧接手了導師的遺作,她邀請演員伊蓮娜·雅各布,朗誦一段段充滿詩意的懷唸書信,並與安哲羅普洛斯生前拍下的鏡頭,以及安哲羅普洛斯對影片的敘述交織在一起,終於在去年完成了《寫給西奧的信》。

  在《另一片海洋》中,安哲羅普洛斯虛構了移民不斷涌入比雷埃夫斯港的情景,艾洛迭·雷盧的鏡頭,有和安哲羅普洛斯如出一轍的溫度,影片本身是悲痛、反思的産物,卻帶來了治愈和理解的力量。特別是去年七月一場特大火災將安哲故居的所有手稿、書信、詩作、藏書和電影文獻全部燒燬之後,與這部影片的相逢,更像是與安哲的相逢。“自從我來到希臘,我常常有這種感覺,我在街上看到了你,好像你剛剛旅行歸來,並繼續在這個城市生活著。”這是雷盧在影片裏寫下的話。而在此次電影節上看了該片的影迷則在網上留下這樣的話:“海的另一邊,你從未離開過。”

  本屆評委會主席、土耳其名導錫蘭,在2014年憑藉轉型之作《冬眠》贏得金棕櫚之後,《野梨樹》讓他的風格進一步發展成熟,觀眾將在土耳其的城鎮鄉村和海港風情的對比色調中,感受一場三個多小時的視覺風景、哲學深度和文化意象的高密度“轟炸”。

  波蘭知名導演剋日什托夫·扎努西則將帶來在羅馬電影節上備受讚譽的新片《魔鬼怪醫》。影片將一位醫生瘋狂的實驗置於一戰前夕背景下,在充滿隱喻的瓦格納歌劇《帕西法爾》配樂中,從科學和哲學兩個維度解構現代性。對歐洲電影的忠實觀眾來説,扎努西的名字就是高品質的象徵。

  無縫銜接戛納

  從上海打開影片在中國的口碑

  剛剛過去的5月,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上的黑馬,斬獲了將近四億票房。它自去年在戛納電影節參展後,第一時間“空降”上海國際電影節,打開影迷口碑的推廣路徑,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極大關注。今年,更多戛納佳作與上海無縫連結,“零時差”通過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平臺影響力,爭取中國觀眾的認可。

  英國現實主義電影大師肯·洛奇第14次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電影《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是他繼《我是布萊克》後又一力作。影片講述為改善家庭生活條件,瑞奇應聘成為自負盈虧的快遞司機,在高壓的強迫性工作下,他的家庭生活卻一步步被吞噬。儘管已經83歲高齡,洛奇對當下經濟社會問題的洞見,和對英國勞工階層的持續關注仍未過時。幾乎他的每部作品,都會成為英國社會熱烈討論的話題。嚴肅的風格、自然主義的表演,在他的系列影片中從個體拼湊出了對資本主義頗具震撼的批判。

  同樣關注現實問題的,還有法國電影大師阿諾·戴普勒尚第六次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電影《魯貝之燈》。魯貝曾是法國繁華的紡織品之都,如今卻有45%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之下。“在這裡,所有可憐的罪行都是真實的。”在警察與每一宗真實罪行的鬥爭中,戴普勒以希區柯克經典黑色犯罪片的手法,鋪開社會秩序淪落的小鎮全貌。魯貝夜間街道危機四伏的安靜畫面,繪出了生命最陰暗的角落。冷靜從容的鏡頭之下,是導演對家鄉未來的無限擔憂。

  榮獲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的作品《悲慘世界》,則拍攝于雨果同名小説中女主角珂賽特的成長之地巴黎孟費郿。19世紀以來,孟費郿面貌幾經改變,政府修建了大量援助住房,卻逐漸被移民、宗教群體組成的幫派團夥佔領。導演以新聞紀錄片的形式,從2018年法國世界盃奪冠,拍到當地警民、幫派之間暴力不斷的惡性循環。在無人機鳥瞰的全景下,熱情洋溢的集體狂歡,與法國每隔幾年就要爆發的大規模衝突並存,在現實和經典文本之間産生了絕佳對照。

  剛剛躋身戛納電影節最佳男女主角的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和艾米麗·比查姆,也分別帶來獲獎作品《痛苦與榮耀》和《小小喬》。後者在《小小喬》迷幻的氣氛和詭譎的配樂中,以幾乎無表情的表演,將暗流涌動的驚悚感推到了極致。前者出演阿莫多瓦的自傳體式影片,也成為其演員生涯的高光時刻。

  挖掘最新佳作

  在嘗鮮中獲得獨特參與感

  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海報以“創生萬象,幕後為王”為主題,展映影片也可謂包羅了列國萬象。地球村、萬花筒等單元中,不少首映新片不僅在海外都未曾公映,就連豆瓣詞條、Imdb等海內外資深影迷的聚集地,都很難找到相關信息,甚至根本沒有建立詞條。第一批品嘗這些“新鮮果”,甚至搶先於歐美的主流觀眾群體,成為參與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趣味。

  除了海報和影片簡介之外,影迷在踏入電影院之前,幾乎對首映新片“毫不知情”,不僅讓電影節成為驚喜之旅,也賦予了觀眾獨立判斷、挖掘佳作的參與感。在首次開設的亞洲國別電影系列展中,聚焦印尼、聚焦伊朗、聚焦泰國、印度風情和日本電影周都成為了萬眾矚目的搶票熱門。而歷年展映單元中,逐漸成為經典品牌的歐洲各國電影展,今年同樣精彩紛呈,值得期待。

  意大利電影以美景、美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向來受觀眾青睞。今年的片單更添深度,讓觀眾得以通過電影,了解意大利的“前世今生”:《第一個國王》回溯羅慕路斯兄弟建造羅馬城的傳説,在叢林的迷霧沼澤中,營造出一段神話和現實迷離交錯的史詩;《沒有媽媽的10天》《舞臺母子》《孟加拉人在羅馬》分別聚焦現實中的教育、女性、移民等問題;《創世者之往昔》在未來科幻的背景下,探討了宇宙起源和人類何去何從等終極問題,故事也並不枯燥,以驚艷的視覺效果、精彩的配樂和運鏡營造出末日氛圍,獲得了多個電影節的技術類獎項,是特效愛好者不可錯過的作品。

  德國電影的八部新片,以對經典題材的“脫胎換骨”式的詮釋,讓觀眾眼前一亮。《金魚》以德國喜劇擅長的黑色幽默,聚焦殘疾人問題,卻從殘疾人“互助走私”的一趟荒誕旅程展開。一位現實中患有唐氏綜合徵的女演員,以片中精彩幽默的表演,完全打破了觀眾對殘疾人的刻板印象。

  而繼出演《朗讀者》之後,德國著名女演員卡洛琳·赫弗斯呈上了她導演的處女長片。以兩位女性為主角的犯罪題材公路電影並不常見,一些慣用的公路片套路在性別反轉後,産生了出人意料的喜劇效果。

  《文胸奇緣》同樣在庫斯圖裏卡愛將米基·馬諾伊洛維奇的演繹下,將一段退休後的尋愛之旅描繪得妙趣橫生。德國導演維特·赫爾默表示,全片沒有一句對白,讓該片能以“最純粹的藝術形式”呈現。影片于3月在德國本土上映後,馬不停蹄地趕到了上海;巧合的是,這部電影拍攝的阿塞拜疆小鎮,恰好也名叫“Shanghai”。

  話題之作齊亮相

  展示多元文化視角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欣賞法國電影的美貌和演技,似乎已成為一種觀眾鍾愛的傳統。阿佳妮的經典代表作《羅丹的情人》,今年4月剛以4K全新數字修復版在法國公映,就選擇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修復版在法國之外的國際首秀。于佩爾今年的新作《白雪公主》拍攝于阿爾卑斯的群山之間,她和飾演繼女的璐·德·拉格在仙境般的風光中,更顯風情萬種。影片從女性解放的視角,將經典童話變為當代寓言的改編也令人“腦洞大開”。

  而銀幕中除了星光熠熠的男女明星,蕓蕓眾生的喜怒哀樂在近年中國電影市場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上海國際電影節以多元文化視角,甄選了不少海外話題之作集體亮相,讓觀眾在飽覽海外風土人情的同時,也提供國際社會在文化領域最新思考的“交鋒”。

  恐怖襲擊頻頻發生,如何才能對抗極端組織和極端民族主義的雙重威脅?丹麥的移民二代導演薩利姆在影片《丹麥之子》中講述了一個發生在2025年的故事,一一呈現了當下歐洲最熱的宗教衝突、移民和極右翼崛起等問題。緊張刺激的驚悚情節、屈從於憤怒和恐懼的社會,以及在兩種極端思想下撕裂的個人,都在向觀眾發出警示。斯洛伐克電影《冷鋒刀》,則以一樁真實事件入手,從另一角度剖析了這些歐洲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

  《街頭少年》聚焦那不勒斯街頭的少年黑幫,一群青少年無處安放的青春荷爾蒙,在無法逃脫的生活現狀和槍支與金錢的誘惑中掙扎,不落俗套地刻畫了他們內心良知的搖擺掙扎。正如片中“食人魚”的精彩隱喻,少年們本以為自己足夠強大,可以奮力爭搶、向上游去,卻沒有意識到陷入了死亡漩渦:那不勒斯的墓地中,到處埋葬著死在幫派混戰的孩子。同樣聚焦“問題少年”,阿根廷影片《曲徑》從追溯“原生家庭”入手,講述在國際體育賽事中使用違禁藥品被判禁賽的少女米婭,如何在頹廢的生活中尋找希望,渴望重新開始、返回舞臺的故事。(本報記者 吳鈺)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