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孵化器3.0時代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09-03 08:41:26

創業孵化器3.0時代(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創業孵化器3.0時代(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報告調查了2016年和2017年,各地專業孵化器內的在孵企業佔比。以北京為例,雖然北京市在專業孵化器數量和辦公面積上不具優勢,但其在孵企業數量居於第五位,表明北京市的專業孵化更具集約轉化特徵。

  ——《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18》

創業孵化器3.0時代(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作為專業孵化器“衍禧堂”的所屬企業,上海海脈德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經常舉辦醫療創新創業的專業交流活動。

 

  由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中心(以下簡稱“火炬中心”)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共同編寫的《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于日前發佈。這份報告新增了對“專業孵化器”的專題分析。

  近年來,海歸回國後的一條重要發展路徑——創業孵化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一方面,各地開闢出許多新型的“創意空間”,發展文創産業;另一方面,傳統的科技類創業孵化開始了新一輪更新——研究者將此描述為“孵化器3.0時代”。這其中,專業孵化器的發展引起廣泛關注。

  創業途徑呈現新態勢

  專業孵化器發展較快

  創業孵化器對於海歸的知識落地應用、科技成果轉化十分必要,尤其在其回國初期、尚未熟悉國內創業環境和政策階段,創業孵化器的作用非常重要。孵化器在中國也稱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由於它為創業者提供創業的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及一系列服務支持,而被形象地稱為“孵化器”,多以“園”、“區”、“空間”的形式存在。

  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創業孵化器的規模和品質,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發展目標及其實力的重要證明。

  《報告》顯示,2017年,在全國上報的有效年報數據中,生物醫藥、新材料、光電技術、電子信息、現代農業等産業領域的專業孵化器已達1205家,佔全國孵化器總數的30%,專業孵化器在孵企業技術創新不斷增強。

  國內的孵化器數量大、類型多,目前呈現的趨勢是:專業孵化器發展較快,這也是孵化器走向“3.0時代”的一個特徵。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總監、《報告》總執行人劉楊博士表示,自1987年中國第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誕生至今,孵化器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也被稱為“孵化器1.0時代”。這一階段的孵化器多以“二房東”形式存在,為入孵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和交流平臺,缺乏專業化服務,其收入來源主要是房租、物業服務費用等。

  隨著不斷完善和發展,孵化器進入第二階段,即“2.0時代”。這時,孵化器的社會功能和流程化服務規模開始凸顯。通過市場機制和資本途徑構建更低成本、便利化的服務平臺,此時孵化器的角色類似于“服務員”。

  現在,孵化器已進入第三階段,邁向3.0時代,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帶有附加值的服務,其角色逐漸轉變為“輔導員”。從局外人到服務者,再到輔導員,通過不斷進化淘汰,孵化器找到了自己獨有的定位和功能。劉楊介紹道:“它不只是提供創業空間和簡單服務,更多的是‘輔導’,幫助進入孵化器的企業進行專業化分工,為細分行業和專業的技術領域提供專業服務。”

  火炬中心將專業孵化的功能描述為:針對專業技術領域或者細分産業領域,為創業企業提供企業孵化服務。這一概念較為寬泛。劉楊進一步解釋説,專業孵化器具體體現在5個方面的外延。“我個人認為它要符合如下條件,一是必須要聚焦某一專業領域,可以是行業領域,也可以是技術領域;二是要具有自身的科研條件;三是在孵化器所專注的領域裏,擁有專家水準的創業導師;四是要有較為完善的創投基金和資本服務體系;五是至少有一個互聯互通的線上平臺。因此,可以從這5個方面出發,將整個孵化産業服務水準進一步提升。”他説道。

  《報告》中提及,孵化器專業化發展,是未來促進“雙創”高品質發展的主攻方向。劉楊認為,“孵化器專業化發展”是對孵化器自身發展方向的界定,並不等同於專業孵化器。目前,孵化器的範圍較為廣泛,創業園、眾創空間和創業苗圃等都在孵化器範疇內,不同類型的孵化器,需要有針對性的專業化發展模式。“孵化器的專業化需要基於不同種類的孵化器,涉及的範圍較廣。比如創業苗圃的形式,它所提供的就是圍繞精細化領域的服務。”

  創業孵化器發展的新動向不僅引起了相關專家和研究者的注意,也對海歸創業産生了極大影響。

  營造創業的國際化氛圍

  推動智慧創新全球流動

  劉楊介紹,今年《報告》新增專業孵化器專題研究。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有意識地將創業環境與全球創新驅動形式保持一致,從而使得更多海外學子和歸國留學人員從中受益。

  從國家戰略高度看,2017年7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引導眾創空間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升級。孵化器升級至“3.0時代”就是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報告》側重從數據角度來分析目前中國創業孵化發展的具體情況。尤其是,《報告》基於大量數據,展現更多專業孵化的細節和特點,為關注創業孵化發展的相關人員提供分析和決策支持。

  《報告》中關於專業孵化器的分析,印證了“雙創”環境和發展方向,有效地吸引更多的海歸創業。“專業孵化器不是中國獨創的概念,之前國外便已經有比較詳細的孵化器的分工。專業孵化器能夠為需要這種垂直化、縱向服務的高科技業內人員提供更易於適應的創業環境。因此,專業孵化器的發展必然成為吸引海歸回國創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劉楊説。

  張豹是上海衍禧堂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衍禧堂”)的創新拓展經理。衍禧堂是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專注于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的中小企業孵化。張豹在孵化器行業從業多年。他認為,專業孵化器能夠憑藉其對市場的深度了解及豐富的行業資源吸引海歸,對於海歸初創企業尤其具有吸引力。“海歸初創企業多以技術見長,但是多數海歸對國內的市場了解不足,本土化資源相對匱乏。而專業孵化器擁有特定的行業經驗和資源,可以輔導初創企業,與海歸創業者優勢互補。”

  孵化器強化專業優勢

  為海歸提供垂直化服務

  那麼,進入3.0時代的專業孵化器給海歸帶來了哪些特別的影響呢?

  劉楊認為,專業孵化器可以在技術領域、産業領域為創業海歸提供更高效的服務。“在企業孵化的前期,孵化器為其提供配套投入和支持;在企業孵化的終端,又有行業內相關專家的創業輔導;後續則有創投基金和資本運作的服務支撐。整個孵化過程呈現垂直鏈條化的服務形式。”

  張豹也表示,比起其它類型的孵化器,專業孵化器能提供更加“深度的幫助”。比如,它可以提供針對性的服務,憑藉對細分領域市場的深入了解,提出實質性建議,並且擁有全産業鏈的深度資源和人脈對接。

  上海仁度生物科技企業(以下簡稱“仁度生物”)是張豹所在孵化器衍禧堂的在孵企業之一,專注于RNA(核糖核酸)分子診斷技術,其創始人居金良博士曾在美國留學。孵化器針對居博士所需要的市場開拓部分給予了有針對性的幫助。

  張豹舉例説,在科技創業優惠政策方面,孵化器在5年中幫助仁度生物拿到了浦東科技發展基金提供的百萬元級別資助;在人力資源方面,孵化器每季度開設“體外診斷行業企業家沙龍”,幫助居博士拓展相關人脈資源。

  作為國內首家專注于RNA(核糖核酸)分子診斷技術的高科技公司,在産品進行體外診斷試劑申報註冊時,遇到了問題。因此,孵化器邀請了在體外診斷試劑註冊方面經驗豐富的專家對企業進行具體分析和協助。仁度生物發展迅速,需要大量資金,孵化器推薦了國內知名的醫療專業投資機構,幫助仁度生物獲得了創業投資。

  得益於專業孵化的“垂直性”特點,海歸創立的高科技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專業問題,都可以在專業孵化器內得到更具針對性的專業幫助。張豹説:“在孵企業中,有許多生物醫藥企業都是由畢業于海外名校的海歸創辦。他們往往擅長科研,但企業管理、市場拓展能力相對稍弱,資源不足。這時,就需要入駐更加專業的孵化器,為他們解決行業資源、醫療器械註冊、醫療企業轉産、融資和企業經營管理等問題。”

  “沒有哪家孵化器是全才,能輔導各行業的企業。”

  當綜合型的孵化器很難滿足專業細分的需求時,新一代專業孵化器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劉挺畢業于法國巴黎大學,其創立的北京詢達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北大孵化器。劉挺的感受是,許多孵化器都在向專業化發展,為海歸提供精細化服務。“近年來,北大孵化器十分重視人工智能領域,設立了人工智能的專業孵化平臺。這樣一來,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就更容易獲得資源對接和置換。特別是初創企業,在技術和管理模式不成熟的情況下,可借助孵化器升級,獲得持續生存能力。北大孵化器定期舉辦專門針對人工智能企業的創業大賽,這類比賽對初創企業獲取相關資源也有一定的幫助。”   

  連結——

    專業孵化器數量增長

  2017,上報有效年報數據的專業孵化器為1025家,相比2016年增長了18.1%。其中,國家級專業孵化器共有340家,佔比28.2%,增速為13.3%。2016年到2017年,專業孵化器的數量從1020家增加到1205家,其中國家級專業孵化器的數量從300家增長到340家,均呈現較快增長的態勢。

  ——《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18》

   連結——

    地區差異顯著 區域集聚趨勢加強

  整體而言,東部沿海發達省市專業孵化器數量多,中西部省市數量少、潛力大。2017年,專業孵化器數量較多的前5個地區分別為廣東省、上海市、山東省、江蘇省和浙江省。

  和2016年相比,專業孵化器數量較多的9個地區(廣東、上海、山東、江蘇等)佔全國比重不斷上升,其他地區的專業孵化器數量佔比從28%下降到26%,説明專業孵化器數量呈現區域集聚的趨勢。

  ——《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18》(曾宣宣)

責編:陳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