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語文不必如此沉重

2016-05-25 09:25:00|來源:紅網|編輯:王瑞芳

  針對今日網上所傳九年義務教育修訂教材換掉《南京大屠殺》課文的消息,語文出版社發佈聲明稱,語文教材沒有撤掉南京大屠殺題材的課文,而是將溫書林的《南京大屠殺》一文換成張純如所寫的《南京大屠殺》一書節選,課文題目為《死裏逃生》。(5月24日《南方都市報》)

  又是語文教材惹爭議!近20年來,我國中小學語文教材一改再改,但總是不盡如人意,不時就成了眾矢之的。因其特殊的無可替代的地位,尷尬地在輿論聲浪中沉浮。一切榮譽似乎非它莫屬,一切指責它也無可逃避。語文課的背負如此沉重。

  一直以來,我們的學生只有一本語文教科書作為語文學習的絕對範本,翻來覆去地字詞句段篇章肢解每一篇文章,即使幾百字的小文也被“碎屍萬段”,既想從中學習語文基礎知識藉以掌握一點語文運用技巧,又要探究寫作立意文學價值,更要剝離出思想含義精神品位,好像每一篇文章都應該是最完美的文學佳作和崇高的道德範例,語文教材簡直應該成為最偉大的經典。可學生的語文閱讀與運用能力還是不高,文學欣賞、邏輯思維、思想品質水準還是不盡如人意。許多學生作文毫無新意,抄襲模倣現象十分普遍;而語文對學生思想道德成長的影響也很有限。絕對理想主義的萬能語文課沒有出現,妄想賦予語文課所有的意義價值,卻連實用價值也打了折扣。

  假如除了語文教科書,學生還有很多文學經典可看,有各種各樣的報刊可讀,可以欣賞精彩紛呈的影視,擁有更多語文實踐機會,能夠欣賞甚至表演話劇,通過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以及到生活中觀察體驗來感悟真善美,感悟人類最優秀的品質,視野從課堂延伸開去。不只在課堂學語文,也不再把所有希望所有理想寄託于語文課,學生所受到的教育不是更全面更深刻更“觸及靈魂”嗎?

  有人説,學生都在為考大學拼搏,沒有時間讀書報或參加社會實踐,只能從教科書上接受“最重要”的教育。此言甚謬,根本就是把語文簡單工具化。當一種事物被簡單工具化之後,其社會價值就不剩多少了。

  一學期一百多天,讓學生只讀幾十篇文章的語文教育早已後勁不足,枯燥得叫誰不昏昏欲睡?何況要承載那麼多的價值藝術思想主義精神,這幾十篇課文未免身單力薄。即使單純從讀書這一角度考慮,如果學生擁有真正的閱讀課,讀書興趣自然會提升,對國民閱讀率的提高大有助益,就不會再出現作文大面積胡編亂寫東拼西湊甚至抄襲的怪事了,大學生也不至於連篇畢業論文都無法獨立完成了。在眾多優秀作品的欣賞中,諸如公民意識、道德覺悟、思維能力、辨析事物能力等素質的提高大約不成問題,受到各種“思想主義精神”熏陶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再説了,有了好的語文教材並不等於我們的學生能上好語文課,語文教學如果一如既往按圖索驥似的玩“標準答案”那一套,教材的變化意義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比如説,如果小學生仍然被要求沒完沒了地背誦課文,甚至全文抄寫幾遍,生字詞動輒就得寫幾十遍,每個詞都造一兩個句子;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還得總結抄寫在專用筆記本上並且熟讀背誦,老師照舊自問自答提一串“為什麼”再把答案寫在黑板上,並且要求學生背誦抄寫;教師還是像私塾先生一樣逐字逐句解釋四書五經一樣分析課文,分段寫段意抄解詞,被應試教育固化的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沒有隨著語文教材的變化而改進,一切教材改革恐怕都是徒勞。

  現實不容我們樂觀。語文教師還是要晉陞評職稱的,他們要一遍又一遍地鍛造“觀摩課”,還要攢“論文”量化加分,無暇分心給平時的課堂多點時間。事實上很多語文教師手頭並不只有一本教科書,他們抱著教學參考書寫教案,甚至乾脆弄本“教案設計”“優秀教案集”之類教師教輔書抄教案,料事如神似的把課堂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回答都完整地寫在教案上,還抱怨課改折騰得自己不知道該如何上課了。至於同一所學校或者同一管理區的教師們被要求寫格式完全相同的教案也很令人無奈,難怪有書商找特級教師把課堂實錄當教案印成書。教師似乎不是要面對學生教學,而是一門心思應付各種檢查而準備教學材料。

  僅僅繞著語文教材內容兜圈子,只是盯著教科書問題糾纏,對解決我們今天語文教學所遭遇的種種問題還是很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深入地探討,語文教師究竟應該如何上好語文課?(馬長軍)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