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年味”不會因缺鞭炮而寡淡

2017-01-26 09:18:30|來源:法制日報|編輯:王瑞芳

  今年春節,您打算燃放煙花爆竹嗎?1月24日,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發佈了對1000位北京常住市民開展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82.9%的被訪市民表示,今年春節期間在北京不打算燃放煙花爆竹,這比去年同期上升6.4個百分點。對此,首都文明辦也發出倡議書,號召市民綠色環保、文明出行過大年,留住“北京藍”(1月25日《北京青年報》)。

  一直以來,過年似乎都與放鞭炮聯繫在一起。理由不外乎兩點:一是圖吉利,認為放鞭炮能放出一個美好新年;二是圖熱鬧,認為不放鞭炮,春節就沒有意思。因為“圖吉利”與迷信多少有些關係,在公開場合,提到放鞭炮還是與熱鬧聯繫在一起,指向的是這樣過年有年味。

  在一個強調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年代,年味寡淡是一個讓人尷尬的話題。也正是從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出發,這些年來我們聽到了增強年味的呼聲,也看到了許多努力。對於中國人來説,年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日,而要了解傳統文化,年也是一個重要窗口。所有不能容忍文化式微的人,自然也不能接受年味寡淡。我們理解所有的呼聲,尊重所有的努力。

  並不否認,放鞭炮是一個流傳千年的民俗。從“爆竹聲聲辭舊歲”的對聯,就能夠理解這種民俗寄寓的美好。確實,燃放鞭炮有助於增加年味,更貼近傳統文化,但也要看到,放鞭炮放出的代價太大。且不説每年由此引發的火災,造成的傷亡;也不説每年因為燃放鞭炮而造成的浪費,增添的垃圾;單從環境角度説,當前已然不能承受全民燃放鞭炮。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在不燃放的原因中,污染環境成為最主要原因,佔到了43.3%。這也從一個側面説明,人們日益高漲的環境意識,也不能接受全民放鞭炮。

  更重要的是,民俗本身也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進程。實際上,春節中不少舊民俗已逐漸為新民俗所代替。想想幾千年來,人們在過年前,總要進各種商店,把年貨大包小包買回家。而現在雖然還有不少人去實體商店購買年貨,但也有大量的人選擇了網絡購物。從年貨市場的供應看,實體商業承擔的使命顯然在下降。這種年貨購買方式的改變,難道就大大削弱了年味嗎?還有過去人們團聚在家裏過年,現在很多人都選擇旅遊過年。對於這種變化,我們又為什麼能夠接受?

  時代是不斷發展的,民俗也有一個揚棄的過程。一個時代有著一個時代的民俗,不能身子進入了21世紀,思想還留在上世紀。站在文化復興的角度,我們需要圍繞增強年味做大量的文章,但不應該把主意打在一些不適宜的年俗。放鞭炮就是如此。倒不是一概反對放鞭炮,而是認為時代條件不同了,能夠少放儘量少放,可以不放儘量不放。從真正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出發,我們完全可以發展出這個時代的過年風俗,而且不會影響過年的年味。

  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講,年味不會因不放鞭炮則寡淡。如果我們覺得年味寡淡了,那也是因為我們在其他方面下的功夫還遠遠不夠,並不是放不放鞭炮、大放小放鞭炮的原因。把年味與放鞭炮挂起鉤來,這是一種機械教條主義,也是不懂年味的體現。就目前看,需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年味,對傳統風俗採取揚棄的態度,不斷培養適合時代特點的新民俗。在這方面功夫下足了,有沒有鞭炮一樣過年,一樣可以有年味兒。(毛建國)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