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羅馬尼亞青年演奏家科爾內利婭訪華

2017-04-01 09:39:2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羅馬尼亞排簫演奏家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駱東泉):早春三月,羅馬尼亞年輕排簫演奏家科爾內利婭·迪弘(Cornelia Tihon)來到了柳絲吐綠,百花待放的北京。她同手風琴手丹尼爾·巴多依,小提琴手依魯利安·巴多依和吉他手賽普裏安·拉拉佳努一起于2017年3月7日在國家大劇院為觀眾獻上了一台精彩的音樂會。他們演奏了孤獨的牧羊人、 可憐我的心、自由探戈、霍拉舞曲、羅馬尼亞狂想曲、雲雀等樂曲。這是國家大劇院推出的藝術交流品牌項目“世界音樂博覽”系列活動第101期演出。 

  科爾內利婭的成長之路    

  生於摩爾多瓦奧爾海伊的科爾內利婭·迪弘,童年就表現出傑出的音樂天賦,5-6歲學會吹笛子, 12歲在母親陪伴下來到布加勒斯特 《埃奈斯庫》音樂中學學習笛子和排簫,得到排簫大師揚·內古勒(Ion Negura)的指導,鋼琴和另外幾種民間樂器是她的副課。音樂中學畢業考入布加勒斯特《波倫貝斯庫》音樂學院演奏係排簫專業,從師達麗拉·切爾納泰斯庫(Dalila Cernatescu)教授,2010年畢業並取得碩士學位。

  科爾內利婭學習努力,練習刻苦,早上八點開始是她的“晨練”,每天至少練3-4個小時。她喜歡聽各種音樂,一首曲子聽一遍就記住,能哼哼出來。在眾多樂器中,排簫是她的 “最愛”。她認為,排簫有著極強的音樂表現力,可以演奏各類音樂:民間、古典、爵士、搖滾。她家裏收藏著12種不同大小和材質的排簫,包括扎姆菲爾大師贈送的一個象管風琴似的巨型排簫。

  1993年5歲的科爾內利婭第一次參加家鄉奧爾海伊舉辦的民間音樂節唱歌比賽就一鳴驚人,獲得大獎。之後她到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各地演出和參加各類民樂比賽,同國內外樂隊合作到挪威、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意大利、法國、保加利亞、南非等國家演出和比賽,榮獲的國內外大獎已超過20項。除排簫外,她還能演奏20多種民間吹奏樂器,如橫笛、塔拉戈特管(Taragot)、風笛(Cimpoi)、麥桿、圖爾尼克(Tulnic,羅民間吹奏樂器)、布丘木(Bucium,羅馬尼亞牧人用的長管狀號角)等。

羅馬尼亞排簫演奏家科爾內利婭在北京羅馬尼亞文化中心舉行講座

  羅馬尼亞的排簫藝術

  在托米斯(今羅馬尼亞的康斯坦察)達契亞-古羅馬時期古墓出土有拿著排簫的農牧之神圖案。在羅馬尼亞的奧爾特尼察地區考古發現排簫神的雕刻。千百年來,羅馬尼亞民族善於用排簫等民間吹奏樂器表達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如今,羅馬尼亞農村的紅白喜事,城裏的風味餐館,公園街頭的藝人以及國家和地方民族歌舞團、民間樂隊都能看到排簫演奏者的身影,聽到排簫悠揚的樂曲。

  1894年音樂世家出生的弗尼克·盧卡(Fanica Luca)被譽為羅馬尼亞的排簫之父,他從父親那裏學習排簫吹奏,並有所創新,確定了排簫的固定調音技術。1949年他在民俗學院,之後又在布加勒斯特第一音樂中學創立排簫教研室,培養出一批優秀學生,包括他的侄子達米安·盧卡(Damian Luca), 以及拉杜·西米翁(Radu Simion)、 尼古拉·沃爾武(Nicolae Parvu)、 拉杜·康斯坦丁(Radu Constantin) 和格奧爾基·扎姆菲爾(Gheoghe Zamfir)等大師級排簫演奏家。現在沃伊庫列茨·帕爾武 (Voiculet Palvu)、 達米安·德勒吉奇(Damian Draghici), 以及科爾內利婭·迪弘等一批深受歡迎的演奏家活躍在舞臺。

  羅馬尼亞的排簫都為弧形曲面造型,吹口平滑,做工精美,手感靈活,能吹奏快節奏的樂曲。世界上絕大多數排簫演奏家都使用這種類型的排簫,目前國內也主推羅馬尼亞式排簫。

羅藝術家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排簫也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樂器

  中國世界民族音樂學會會長陳自明教授告訴筆者,排簫是一種音域寬廣,音色獨特的樂器。它奏出的音樂圓潤、柔軟、抒情,穿透力強,傳播遙遠,富有天籟魅力,令人陶醉,是其他樂器不可替代的。

  他指出,排簫是一種古老樂器,古希臘、古印度、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拉美地區都有悠久的演奏歷史。目前世界上有好幾十個國家吹奏排簫。秘魯、阿根廷等國家的印地安人幾乎人人都會吹排簫,他們還使用雙排簫。就象格奧爾基·扎姆菲爾説的,世界上只要有民族的地方就有排簫的身影。

  據中國排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王春曉告,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排簫文字記載和實物的國家。傳説早在五千年前黃帝時代,排簫便已出現。中國現存最早的排簫實物是河南博物院收藏的1997年鹿邑縣太清宮鎮長子口墓出土的一支排簫。這支3000年前西周初期的排簫,由13根長短遞減的禽類腿骨製成,最長管32.7釐米,最短管11.8釐米。1978年8月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兩支排簫,形狀好像鳳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一的管組成。山東地區的排簫石刻和臨沂市王賀城村出土的眾多漢代排簫俑已被編入世界美術史。2016年收視率很高的電視劇 《羋月傳》中的主人公羋月每當想起故鄉時就會用排簫吹奏一曲楚國情歌。

  業內人士指出,近千年來排簫在中國樂壇的位置日益衰弱,專業院校沒有此專業,文工團也很難見到演奏者和演奏曲目,排簫在我國幾近失傳。好在有識之士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2015年中國音樂家協會成立了中國排簫藝術研究會,全國不少地方設有分會。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排簫藝術研究會會長、著名排簫演奏家林文增先生提出了有關藝術院校開設排簫專業的提案。目前國內一些排簫專家自製排簫,自編教材,開辦排簫培訓推廣講座,組織演出,為排簫藝術在中國的復興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觀眾同羅馬尼亞藝術家合影

  排簫,餘音繞梁在北京

  羅馬尼亞排簫演奏家訪華消息不脛而走。繼國家大劇院演出後, 科爾內利婭小姐于3月8日在羅文化中心舉行教學講座。來自廣東、上海、貴州、銀川、遼寧、山東、天津和北京等地的三十多名排簫研究者和愛好者雲集北京,有的千里迢迢乘飛機、坐高鐵前來欣賞羅馬尼亞藝術家的表演,聆聽科爾內莉婭的講座,其中有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陳自明、中國排簫藝術研究會丁雲海(廣州)、王春曉(濟南)、呂濤(武漢)和吳亞秋(上海)四位副會長以及天津、貴州等音樂學院的老師。

  科爾內莉婭介紹了自己學習排簫吹奏的經驗體會,毫無保留地教大家如何拿樂器,如何運氣,如何吹奏顫音。她時而演講,時而回答問題,時而糾正不正確的姿勢,現場氣氛熱烈、友好、活躍。最後她同手風琴手一起演奏了耳熟能詳的《雲雀》和《霍拉舞曲》,大家聽得如癡如醉。講座結束,大家紛紛讓藝術家簽名併合影留念。

  中國排簫研究者表示,排簫在羅馬尼亞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演奏水準高超,演奏技巧先進,演奏人才厚實,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聽了科爾內莉婭的講解受益匪淺,希望有機會繼續向羅馬尼亞藝術家學習,同他們交流,共同在中國和世界推廣排簫藝術。

  餘音繞梁在北京。在中國短暫的訪問給羅馬尼亞藝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爾內莉婭小姐説,在北京的演出和交流“給我留下了極其美好的印象,人們非常好客,觀眾素質非常高,希望有機會再來中國演出或講課。” 被中國同行的誠心、虛心和熱心感動的她深信:“有這麼多專家、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執著努力,排簫藝術一定會在中國得到弘揚推廣,代代相傳。”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