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青海堅持“小財政、大民生”理念打好扶貧攻堅戰

2017-06-07 13:00:4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圖片默認標題

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馬豐勝接受記者採訪。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熊珊):青海省集中了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高原地區、貧困地區的所有特徵,省情比較特殊。這裡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百分之九十的貧困人口都生活在高山、深山和乾旱地區,這些地區的居住條件比較艱苦,自然災害較多,再加上産業結構單一,貧困人口能動性較弱,很容易發生脫貧又返貧的情況,脫貧工作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

  長期以來,青海省不斷創新扶貧開發思路和辦法,堅持“小財政,大民生”理念,用有限的財力,解決最大的民生問題,如藏區教育、就業、養老等。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馬豐勝説:“一直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扶貧、脫貧工作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這幾年成效也比較明顯,僅‘十二五’到去年這六年時間,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16.5萬人,使貧困發生率從2010年底的37.6%下降到2016年底的10.3%,年均降幅4.7個百分點。”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青海區域性差異大,貧困群眾大多生活在高原深山和乾旱地區,生産生活發展空間狹小,致貧因素複雜多樣。因此,青海省組織近萬人,利用半年時間,通過多輪次、拉網式識別,最後精準識別貧困人口16萬戶、52萬人。去年,在國家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中,青海省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為99.24%,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圖片默認標題

關卻吉和即將投産的有機嬰幼兒牦牛奶粉自動化生産工廠。

  全國不同地區扶貧、脫貧工作的差異性很大,東部有東部的情況,西部有西部的特點。集中了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高原地區和貧困地區特徵的青海省根據自身特殊情況,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走出了一條青海模式扶貧有效路徑。馬豐勝説:“青海省是國家重要的高原特色農畜産品基地。我們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在農區重點發展特色種養、農産品加工等産業,促進貧困群眾多元增收。在牧區重點發展生態畜牧業,通過草場流轉,推進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提升畜牧業附加值,在促進産業增收的同時,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為了更好落實精準扶貧政策,完成産業發展的完整生産鏈,青海省除了在農牧區開設數所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保護生態促進産業,促進貧困戶增收外,還幫合作社和當地企業建立聯繫,大力發展特色種養、農産品加工等産業,打開産品銷路。在果洛州瑪沁縣就有這樣一位白手起家的女企業家——關卻吉。2004年她離開國有企業開始創業,從一開始自己開小作坊賣酸奶,到2009年成立格桑花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再到2015年開始有機嬰幼兒牦牛奶粉自動化生産工廠建設項目。從一開始在國有企業工資收入每月只有四、五百元,到去年公司一年毛收入600萬元。關卻吉説:“這跟政府的幫扶是分不開的。2009年的時候,政府給我一個優惠政策,給我20萬的貸款。拿著自己手裏的幾萬塊錢,加上貸款20萬,註冊了格桑花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原來我們從散戶手裏收牛奶,現在政府建立合作社將奶源整合,我們直接從合作社收牛奶。而且以前從散戶手裏收購時,我們的生産受季節影響比較大;而現在有了合作社進行集約化管理,我們可以實現全年生産。”

圖片默認標題

關卻吉向記者展示格桑花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産品。

  目前,關卻吉的乳業公司已帶動1000戶牧民增收,每戶年平均增收3萬元左右。關卻吉説,等有機嬰幼兒牦牛奶粉項目正式投産後,預計可再實現4000戶牧民增收,新增就業崗位130個。

  脫貧路上困難很多,但是談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時,馬豐勝表示非常有信心。目前,貧困群眾逐步擺脫政策依賴,通過産業發展、就業轉移等渠道實現脫貧致富已成為扶貧開發新常態。

  馬豐勝説:“通過這些扶貧、脫貧工作的努力,貧困地區農牧民收入水準、居住條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都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特別是青海堅持‘小財政、大民生’理念,為扶貧開發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