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繼河:不擔心沒有人種田,讓年輕人去做這件事

2017-10-21 20:46:31|來源:新華網|編輯:韓基韜

  10月21日,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集體採訪活動,主題為“農業科技創新”。圖為集體採訪活動現場。新華網 郝廣鵬攝

  新華網北京10月21日電 十九大新聞中心10月21日晚上7點舉辦集體採訪活動,邀請農業領域的相關代表談“農業科技創新”話題,並回答記者提問。

  經濟日報記者:

  我關心的是農民種糧效益的問題,目前很多農民感覺種糧效益差,一些農民不願意繼續種糧,我的問題是是否要繼續堅持種糧,如果堅持,應該怎麼解決效益問題和“誰來種”的問題?謝謝。

  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

  謝謝你的問題,農民收入問題一直是中央政府非常關注的,因為它涉及到農民的生計問題,今天正好現場有一位農民代表在這兒,請淩代表跟大家説一下。

  江西省安義縣種糧大戶、綠能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淩繼河:

  大家好,因為我是一線的農民,我今天想跟大家説的是,我們國家對農業的投入越來越大,政策越來越好。第二,就像總書記説的要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剛剛説的好的品種,就是改革供給的問題。以前我們的大米賣到兩塊錢,現在的大米可以賣到十八塊錢一斤,就是因為有好品種,以前想吃好米要外國進口,現在我們中國的米更好吃、更香、更有營養,我認為這樣就增加收入了。

  另外關於機械化,機械化就是減少了人工,增加了收入,降低了成本,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有我們現在種田的大部分是60後、70後,因為年齡比較大了,我們大量的需要年輕的80後、90後,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樣就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在我們合作社,去年這些年輕人平均達到拿到14.7萬的年收入,現在還求著我種田,以前不願意種田,但在我們合作社種田是排著隊在等,我們有租金、現金、獎金,還有股金,我們最高的一個狀元拿獎金拿到30多萬,在我們合作社六年拿了182萬,所以説不擔心沒有人種田,讓年輕人去做這件事。謝謝大家。

  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

  我再補充一下,農民收入有一個很重要的是適度規模經營,一家幾分田,不到一畝地,確實很難。但是像淩代表這樣的規模,他已經差不多有2萬多畝地了,所以他有多種形式。所以從全國來看,既有種糧大戶自己流轉來的地,另外也有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根據農業部的數,今年大概適度規模經營的比例已經佔到了差不多40%,從這個意義上講,規模起來了以後,從某種程度來説可以讓農民有利益,種田可以賺錢。淩代表比我們當教授的收入還高。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