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讓營商環境“來電”的奧秘

總投資逾220億元的士蘭明鎵化合物半導體項目,2018年落戶廈門海滄區信息産業園。説起這一大型項目選擇廈門的原因,工程總負責人朱利榮的回答令人意外:電力很關鍵。

 

“我們2017年在鄰近省份的省會申請兩條10千伏電力專線,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但今年我們在廈門提出同樣的需求,前後只花20多天就搞定了!”他説。

 

其實,這家公司如此看重電力因素,符合普遍的國際經驗。“電力是任何企業正常運轉和擴張的必需品,……研究數據表明,較高的電力成本往往會對企業産生不利影響”,世界銀行在《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對“獲得電力”指標作出這樣的描述。

 

這份報告顯示,中國為改善營商環境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成效顯著,全球排名從一年前的第78位躍升至第46位。其中,“開辦企業”和“獲得電力”兩項指標,中國提升得尤為顯著,分別列全球第28位和第14位。

 

國家發展改革委2018年對全國22個主要城市的營商環境進行了試評價,廈門僅次於北京,名列第二。“獲得電力”一項對廈門改善營商環境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朱利榮説,廈門供電公司的表現打破了他對電力國企的刻板印象,“服務意識可以比肩當下的互聯網企業,過去需要自己跑腿完成的事現在可以坐等上門服務了。”

 

廈門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傅如榮説,廈門把提高民營企業辦電體驗作為改善營商環境的有力抓手,為下一步更好服務民營經濟做實基礎性工作。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廈門讓營商環境“來電”的奧秘或可歸結為三條:

 

——巧用“多規合一”平臺,讓數據代替企業“跑起來”。廈門市經信局總工程師童平平介紹,為廈門“多規合一”量身定制的政務空間信息共享服務平台中,電力部門的數據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民營企業在辦電過程中甚至可以做到‘一趟不用跑’。”

 

目前,該平臺已接入廈門27個政府職能部門。利用這些已經聯通成網的數據,民企輕鬆實現在線辦電,達到用電辦理“零跑腿”的效果。

 

2018年,廈門歐利行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的新項目啟動建設。企業辦電人員單文婧回憶當時情景:她通過“多規合一”工程建設線上審批平臺,遞交了工程規劃許可階段審批申請,也填報了用電等需求申請,僅過了一天,項目供電方案就通過平臺推送給了她,“既省力又省事。”

 

——提前佈局用電公共網絡,為小微企業定制“套餐式”服務。2018年以來,廈門電力部門主動對接政府地塊規劃,超前完善公共網架配套,提前將10千伏公共網絡建設到客戶紅線附近,此舉當年為企業節約電源側投資約7000萬元。

 

面對小微企業缺乏電力專業人員、電力報裝管理成本高等難處,廈門電力部門推出“套餐式”服務。申請50至160千伏安用電容量的企業,其平均辦電服務時長從9.5天縮減為5.3天,企業辦電成本也從原來的20萬元左右降到僅2830元。

 

廈門鼓浪嶼上的磐諾假日酒店,2017年底想增設一處酒吧,但電力擴容成了經營者的難題,當時請人做的預算顯示,購買設備加人工大約需要幾十萬元費用,工期也要45天左右。“沒想到,供電所上門服務,兩個工作日就完成了擴容,我們只花了2830元,太出乎意料了!”這家民宿的負責人郭景建説。

 

——推行施工用電箱變租賃模式,縮減用電報裝環節。在民營企業的項目建設中,廈門主動對接實際需求,將過去項目施工所用的箱式變電站,由原來的招標採購變為可選擇租賃方式,累計惠及100多個民營經濟項目,為企業顯著節省了辦電時間和設備投資。

 

以廈門軟體園三期施工用電工程為例,採用箱變租賃模式,項目辦電全流程平均僅31個工作日,比常規設備採購做法的時長縮短了近六成,有力解決了項目用電急的問題。

 

電力部門曾被視為門難進、臉難看的“電老虎”,如今它在廈門正脫胎換骨,越來越像企業的“電保姆”。變化的背後,是廈門為民營經濟提供快速、經濟的電力接入,不斷改善營商環境的努力。

 

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修言表示,電力部門正在打破過去的傳統體制,進一步強化與各涉電部門的協同服務能力,擴大電力客戶範圍,讓民營經濟實體切實感受到“獲得電力”的便利性。

 

“今後我們還將把電力産業鏈中的施工、設計等方面的民營企業轉化為服務對象,讓他們也享受到營商環境改善的紅利。”他説。

 

營商環境的改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持續提升民營企業用電便利性,需要電力和其他部門的“協同作戰”。陳修言建議有關部門提升電力規劃在地方規劃中的剛性約束力,確保“電力藍圖”也能“一張藍圖繪到底”,避免因規劃變更而影響電網建設和及時供電。(顧錢江、蘇傑、顏之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