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融合業態“活躍”京城文旅消費 北京文旅“跨界合作”走出特色路
5月31日,北京市召開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媒體通氣會。會上,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推出19條細化措施,促進文旅消費釋放更大潛力。這記“大招”再一次為北京市文旅産業提振士氣,也為北京市今年的夏日暑期消費季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多年來,北京市積極探索文旅跨界合作模式,激活文旅消費潛力。“體育+”“商業+”“時尚+”“科技+”……一個又一個破圈賦能的新模式,催化了文旅融合新業態。這些新模式、新業態將成為2021年暑期夏日文旅消費的強大增長極。
文旅商圈盤活娛樂消費
張瑤是一個酷愛到網紅地打卡的旅遊愛好者,她在自己的一篇博文中寫道:“慕名而來,北京旅遊新地標。”這篇博文的配圖與後文寫的便是位於京城西部的華熙LIVE·五棵松“調(tiáo)調(diào)街”。
2020年6月1日,華熙LIVE·五棵松“調調街”正式亮相,工業感十足的集裝箱,就像散落在地的樂高積木,形成了一條具備獨特建築風格的美食街區。這條集裝箱美食街區定位為“調節生活節奏,調動味蕾的好去處”,開業的前十天就吸引了6萬餘人次打卡。“那時候,本來沒有這個行程,網絡上突然很火,就來看看。”去年6月,張瑤到北京看美術展,在自己的行程中臨時加了調調街之行,看過便愛上它。“一邊吃,一邊逛,一邊買,在這片商圈玩了一個下午和晚上。”張瑤評價,在這裡看到了北京古都之外的另一種城市氣質——摩登。
調調街是華熙LIVE·五棵松推動本地服務商圈向文旅商圈轉型的舉措之一。近年來,華熙LIVE·五棵松已經成為北京市文、旅、商融合的典型案例之一。“購物、餐飲、休閒、遊玩、文化演出……華熙LIVE·五棵松融合了多種業態,我們的定位是打造‘五小時生活圈’,成為京西休閒生活的核心地標。”華熙LIVE·五棵松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北京市不斷推動文旅商融合促消費的大背景下,華熙也在打造文旅商綜合體上,不斷探索和創新。
為拉動文旅消費,北京市連續幾年推出北京市十大文化消費地標、百個北京網紅打卡地推薦名單等評選活動,這些活動也刺激商圈、企業謀求轉型升級,文旅商業態融合成為必然趨勢。“北京市的一些定位和政策,和華熙LIVE的品牌含義不謀而合。”該負責人介紹,“華熙LIVE”是華熙國際集團旗下的“文化體育産業”品牌以綜合場館集群運營為核心,打造城市的活力聚集地、新生活方式的體驗地。具體地講,就是在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經濟發達城市,為35歲以下的年輕人打造活力時尚聚集地、新生活方式體驗地。
VR體驗館、密室逃脫、LIVEHOUSE、嘻哈包袱鋪、極限運動場地、電子競技體驗館等“沉浸式”互動體驗業態,體育賽事、演唱會等文體活動,美術展、文創市集等藝術類體驗,京味兒餐廳、網紅小吃、深夜食堂等餐飲空間,這些在華熙LIVE都能找到。“在華熙LIVE,年輕人能非常愉悅、快樂地享受五小時以上的互動體驗生活。這裡已經成為市民常到,遊客來北京會打卡的特色文旅商業街。”
華熙LIVE文旅商融合探索留下了許多被“認可”的印記,先後榮獲北京市陽光餐飲示範街區、北京市十大文化消費地標、2017年度中國商業地産金地標業態創新獎等榮譽,調調街、五棵松體育館、HI-PARK籃球公園等場所也自帶流量。
“文旅概念加持,華熙LIVE早已打破傳統商業圈層,未來希望這裡能成為北京‘城市名片’,彰顯城市氣質。”該負責人表示,華熙LIVE今年的消夏消費季也已經啟動。今年,華熙LIVE側重引入了一些“科技+”的藝術展覽,提升科技感和文化氛圍,“遇見敦煌 光影藝術展全球首展”“亞洲數字藝術展”等在七、八月陸續亮相。
古今融合升級消費體驗
北京市對文旅融合、拉動內需的探索並非一帆風順,而是一個不斷“涅槃”的過程。前門大街曾經被業內稱之為“舊消費的失敗案例”,而如今,它卻是古城文化與現代消費無縫融合的新地標。
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正陽門箭樓,正處於北京的中軸線上,鮮魚口和大柵欄穿插兩側,距離天安門僅僅800米。前門大街曾是皇帝前往天壇祭天的必經之地,如今,這裡是北京最大的古城保護區、天安門廣場周邊唯一規劃的商業街區,具備文化、旅遊、商業等多重價值。
早在2005年前後,前門大街就開始了修復改造工程。十幾年來,前門大街先後經歷了“旅遊景點”“文化體驗消費街區”“國際化體驗式消費街區”“文化體驗商區”等多個定位的變遷,但難以找到一條可以“穩得住”的定位。分列兩側的鮮魚口和大柵欄兩條街分走了大量的旅遊客源。“這裡有美食,還有很多北京特色的紀念品小店,真沒必要在前門大街上買什麼,看看就行。”一名遊客從自身需求出發,道出了前門大街存在的“硬傷”,由於鮮魚口和大柵欄兩條街的虹吸效應,前門大街反而成了“走馬觀花”。
從文旅需求來講,遊客來到前門,主要是為了看看老北京傳統文化。如何滿足需求,同時又與鮮魚口和大柵欄煙火風格區分開,成為前門大街亟待解決的問題。於是,“文化體驗商區”的概念被提出,前門大街開始突出“逛前門、看北京、體驗中國遊”的文化旅遊體驗。紅星二鍋頭博物館、非遺體驗中心、京城記(微縮北京展示)等陸續進駐前門,為日後前門大街“非遺化”奠定了基礎。
2015年,前門大街提出了建設非遺博覽園的規劃。兩年後,前門大街西側的北京坊開門迎客。北京坊定位為“中國式生活體驗區”,補充了前門大街的現代商業業態。青磚黛瓦加上現代簡約風格,北京坊的出現不僅沒有衝擊前門大街的文化韻味兒,反而為整個區域“錦上添花”。
與前門大街有別,北京坊裏沒有傳統老字號,以當前國內外知名品牌為主,如無印良品酒店、Pageone書店、星巴克旗艦店等,是一個非常現代化、時尚化、國際化的商業街區,在京味兒文化上作了恰當保留。曾經的勸業場變成了北京坊的文化體驗中心;民國時期,廊房頭條裏還有幾處中西合璧式的店舖門臉,如三陽號金店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了;廊房頭條衚同東口的牌樓也保留了原有的樣式。
2020年1月,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期間,北京市政協委員程凱提交了一份《關於結合前門大街非遺文化定位,打造北京市非遺項目展示、運營中心的提案》,讓“前門模式”更加清晰。他表示,非遺項目是活的文化,不能僅以“博物館模式”圍起來、藏起來,保護起來、展示起來,更要以“大市場模式”用起來、學起來,傳播出去、銷售出去,要注意強化非遺的社會功能,促進大眾文化消費。
“不是簡單地把非遺項目引入前門大街,更關鍵的是通過整體策劃,為非遺項目提供保護、傳承、展示平臺。傳統美術、書法、音樂、曲藝等可用於青少年素質教育和老年大學;傳統技藝、醫藥,遠可觀,近可親身體驗治療;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可延伸其市民聚會、婚慶等典禮功能;傳統體育和遊藝,更可寓教于樂,學習歷史。”程凱建議,在前門地區引入具有國際文化專業策劃與運營經驗的公司,充分利用北京非遺項目的綜合優勢,結合前門商業區改造定位和老城保護的發展契機,創新集學習、科普、休閒、旅遊、養老、大健康于一體的新非遺保護模式。
文化出圈刺激國潮消費
“故宮盲盒展,通票88,去嗎?”“走起,算上我舍友。”
這是今年4月,李靜與朋友的一段微信聊天,其中提到的“故宮盲盒展”便是今年五一在王府井大街開門迎客的“故宮以東·城市盲盒”數字沉浸式體驗空間。
“故宮以東·城市盲盒”是東城區首個“文化+科技”聯袂跨界國潮樂園,旨在探索數字文旅消費新業態、新場景。“故宮以東·城市盲盒”採用劇情代入、趣味尋寶、沉浸式戲劇的互動形式,以尋找在東城玩耍走失的“兔爺”為線索,戲劇快閃再現老北京市井文化、衚同、美食、戲曲、紅色文化等要素。
據介紹,整場活動由線上“城市旅遊體驗盲盒”及線下“故宮以東·城市盲盒”數字沉浸式體驗空間兩大板塊組成,觸達王府井、隆福寺、前門等重要商圈,解鎖傳統衚同、非遺、博物館、老字號等潮流玩法,將10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和紅色旅遊景區、中軸線文化探訪線路精緻包裝,利用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多方流量矩陣加持,開啟線上攻略指引,線下沉浸體驗的雙循環遊覽模式,向時代講述城市的過往,打造了四九城文商旅IP新名片,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前來打卡。“我挺願意為這種體驗花錢的。”李靜是盲盒愛好者,對於這次京味兒的盲盒之旅十分滿意。“把城市裝進盲盒裏,這個點很吸引人,我還入手了非常喜歡的兔兒爺盲盒。”“城市+盲盒”“國風+盲盒”“文化+科技”……“故宮以東·城市盲盒”撮合了許多跨界CP。仔細分析,這一模式並不複雜。把盲盒潮在實體空間落地,同時挖掘城市IP,融入地域文化,利用數字化技術增強沉浸式體驗。東城區為“文化出圈”“國潮消費”提供了一個可複製的借鑒。
事實上,北京市對於文旅跨界,刺激國潮消費的探索還能追溯到更早。自2011年創建“北京禮物”品牌至今,北京市文旅局一直在品牌定位、運營模式、産品設計、研發和銷售等方面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我們希望這是一份體現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內涵,展示北京城市形象的有價值的‘禮物’。”“北京禮物”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北京禮物”分為傳統工藝品、地方特色産品、紀念衍生品、文化創意科技産品四大類。北京工美集團、全聚德、禦茶膳房、夢之城、華江文化、敬人文化、設計之都等50余家企業通過了“北京禮物”的認證,共同打造“最北京”的禮物。
北京市文旅局著力為戲曲演出消費搭建新平臺,讓“來京聽戲”成為旅遊的打卡選擇之一。今年7月9日,停業20餘年之久的吉祥戲院重新開張。吉祥戲院的前身是吉祥茶園,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曾經是最上座的戲園子。1993年,為配合王府井地區整體開發,吉祥戲院被拆除。在文旅深度融合共促發展的契機下,北京市文旅局與北京市國有資産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啟動戲院改建工作,2021年4月工程竣工。重生後的吉祥大戲院堅持“小而精,雅而美”的定位,與北京其他舞臺演出場所形成差異化競爭。作為北京市重要的文旅地標,吉祥大戲院將匯集全國名團名家名角,以國粹京劇藝術為內核,打造戲曲藝術的高端演出平臺。 (北京日報 記者 魏昕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