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煙雲中的懷柔禦道行宮
來源:北京日報  |  2021-08-12 09:32:03

  康熙二十年,木蘭圍場建成,此後一百四十多年裏,幾乎每年都在此舉行秋獮大典。每到八月,皇帝會率領幾千至上萬名八旗官兵離開北京城,來到這裡開展狩獵活動。圍場打獵基本上都是秋天,所以這一活動又叫“木蘭秋獮”。“木蘭秋獮”經過哪條路線?皇帝又駐蹕哪?

歷史煙雲中的懷柔禦道行宮

  清康熙《懷柔縣誌》行宮圖

  清帝北巡必經懷柔

  史籍記載,清朝入主中原後,最高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不忘祖先尚武傳統,籠絡蒙古諸王,將距離京城兩百多公里的承德壩上草原辟為“木蘭圍場”,以大規模狩獵的形式開展軍事訓練和演習,保持八旗官兵的戰鬥力。

  康熙二十年(1681年),木蘭圍場建成,此後一百四十多年裏,幾乎每年都在此舉行秋獮大典。每到八月,皇帝會率領皇子皇孫、院部官員,還有幾千至上萬名八旗官兵離開北京城,浩浩蕩蕩出古北口,來到這裡開展狩獵活動。圍場打獵基本上都是秋天,所以這一活動又叫“木蘭秋獮”。

  由京城至木蘭圍場的北狩路線以古北口為界,分關內和關外兩段。關內路線大致分為兩條:一是出東直門至順義三家店、牛欄山,經懷柔、密雲後至古北口。康熙時期多走此路線。另一條路線為出圓明園,經南石槽到懷柔,再至古北口。這條路線避免了東線的泥濘,乾隆、嘉慶時期多走此路線。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室北巡禦道由原在懷柔縣城以東入境改為由橋梓峰山口進入懷柔,並路經懷柔縣城。峰山口位於懷柔縣城西,此處道路狹窄,只能走人,於是便鑿山開路,以通車輛。每年的四、九兩月,工部要派出官員為禦道督修道路。遇到大雨時,要為道路刮泥放水;遇到風天,要為道路潑水,用工、水車都要加倍。

  當時的知縣吳景果惟恐工作有誤,除工部規定之外,還自備人力五六百人、水車四五十輛備用。此外,轄區內的5座橋每年都要檢修。河水每年寬窄無定,寬則使用木料多。懷柔無木廠,要從密雲、順義購買,運費又是不小的費用。遇到大雨水發,要撤橋改用擺渡。風狂雨驟,水勢難當,木料常常被沖走。有時暴雨突來,木橋也常常經受著被衝垮之患。吳知縣在任9年,木橋就有5次被大水“衝漂”,頃刻便無蹤影,還要重建。

  此外,吳知縣還格外用心,在峰山口至梨園莊的禦道上,每5里設茶棚一座,四月備冰梅湯,九月設薑茶湯。在懷河和雁棲河每年夏季拆橋後設立渡船,每處有水手20人,供行人往返乘渡。

  不管是走東線或西線,懷柔都是必經之地,所需人力物力財力可見一斑。

  緊鄰縣城的唯一行宮

  有禦道必有行宮,行宮是京城以外供皇帝出巡時居住的場所。《清史稿·直隸·地理一》記載:“懷柔衝,繁。府東北百里。隸北路廳。棽髻山、祇園寺行宮二。石河出其東,下流為洳河。白河自密雲入,其支津亦自縣入,納雁溪水,複合。西:七渡河自昌平入,合九渡河,側城東南,合小泉河,曰懷河。有汛。縣驛一。”

  衝,指地方要道,地理位置重要。繁,指經濟、人口等繁華程度。棽髻山即丫髻山,今屬平谷。舊時丫髻山一帶隸屬懷柔,設有行宮,加上懷柔祇園寺行宮,故稱“行宮二”。懷柔河流縱橫,水源充沛,夏季河水氾濫,極易成汛,這也是禦道改為西線的原因之一。

  從北京到木蘭圍場的北狩路線,風景優美、水源豐富、適合留宿的地方便開始建造行宮。北狩路線上的行宮,仍以古北口為界,分關內、關外,總計33座,懷柔行宮為其中之一。

  清代懷柔,雖為偏僻小邑,而內拱京都,外聯邊障,其山川關隘,控扼形勝,歷來為京師屏翰。康熙初年,皇帝每年去熱河,路經懷柔城時都在縣城南門外設龍棚休息。清康熙《懷柔縣誌》記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懷柔于三教堂舊址改建祇園寺。

  祇園原本為印度佛教聖地,相傳釋迦牟尼在祇園宣揚佛教二十餘年,後成為釋跡聖地之一。祇園寺建成後遂成為行宮。據考證,僅康熙朝,皇帝駐蹕懷柔見諸文字記載的就有26次。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吳景果來懷柔擔任知縣。吳到任後的第二年,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奉旨增建了行宮的殿宇,使行宮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那時候,只要登上懷柔南門城墻,眼前只見金燦燦一片,俱是皇家專用的琉璃瓦頂,十分醒目。吳景果深知禦道行宮的重要,到任後每年都要平墊禦路,盡心竭力做好皇帝駐蹕的服務事務。除按皇室規定安排民伕車輛外,還加強整修道路,沿途設立茶棚,維護地方安全。

  懷柔行宮是所有行宮中緊鄰縣城的唯一一處。出行宮左拐,即為懷柔南大門甕城,進入南門,穿南小街,就到了縣城最為繁華的商業街。

  商業街十字路口附近,店舖林立,買賣興隆,有綢緞布匹、煙酒茶糖、油鹽醬醋、水果糕點、服裝鞋帽、紙張文具、金銀首飾、瓷器鐵器、酒肆茶樓,如同京城的天橋,繁雜熱鬧,人流貨物密集。知名的商號有豐聚號、廣源號、興隆號、廣聚號、興泰號、萬豐號等。

  商業街十字路口北側往東第二個門臉曾是個雜貨店,叫“興隆號”,傳説其匾額為乾隆帝題寫。某一年,乾隆帝去承德避暑山莊,駐蹕懷柔縣城南門外行宮。晚膳後乾隆帝微服進城消遣,走到這家店舖,見一名夥計正在練習書法,便上前觀看。夥計見來了客人,忙問:您買什麼?乾隆帝答:我什麼也不買,看你寫字。夥計見客人相貌儒雅,談吐不凡,便説:我的字寫得不好,請先生不吝賜教,留下墨寶。乾隆帝見年輕人很有禮貌,又很誠懇,便欣然提筆揮毫,寫下了“興隆號”三字。掌櫃自然十分驚喜,找來能工巧匠,將“興隆號”三字鐫刻在匾額上,端端正正懸挂在店門正上方。

歷史煙雲中的懷柔禦道行宮

 禦道行宮舊址上建起的飯店

  行宮不在古井尚存

  懷柔行宮雖然緊鄰縣城,但南關一帶村落稀疏,郊原廣闊,楊柳輕風,千畦撲香,景色絕佳。特別是夏秋之際,蟄聲不斷,金風玉露,別有一番情趣。

  按照行宮的規制,一般分兩部分,即宮殿區和苑景區。宮殿區又分左中右三路。懷柔行宮按照規制由東、西、中三座院落組成,並建有亭臺樓閣,掩映在榆柳松柏之間。整個行宮共擁有房屋103間,比當時縣署衙門的規模大一倍左右。

  《日下舊聞考》記載:行宮在南門外,康熙四十九年始,以三教堂舊址改建袛園寺遂建行宮于其地。康熙四十九年,賜御筆泥金楷書心經寶塔一軸。康熙皇帝抄寫《心經》,蘊含和寄寓了自己證心養性,以通達智慧實現救拔群迷、利樂眾生的祈願。這件作品也成為懷柔行宮的鎮宮之寶。

  行宮內部佈置得富麗堂皇,陳設古玩珍寶、花木竹石、書籍、字畫、瓷器、香爐、挂屏等。皇帝駐蹕時,負責保衛工作的是鑾儀衛的官員,隨扈保駕。沒有皇帝駐蹕時,由所設的總管各官專司稽查,平時有看守太監4員,駐防把總6員,巡兵20名,巡邏看守,防範嚴密。

  康熙五十三年行宮增修。正殿恭懸皇帝御書“祇園寺”,後殿匾額“示真實相”。同時書寫並懸挂楹聯七副,這些聯語,寫景抒情,意境空靈,清幽淡雅,以自然的描繪抒發悠閒之情,想像奇特,寓意深刻,坐對關山之勝慨,著筆很有氣勢,彰顯出皇家特色。

  1720年6月7日,北京地區發生大地震,懷柔“有聲自西北來,少刻搖撼簸蕩”,縣城的城墻倒塌了16丈長,大部分城垛損壞。民居傾壞無數,夜皆露宿。第二年,康熙帝前往熱河,在懷柔行宮駐蹕時,懷柔知縣吳景果如實上報情況,經皇帝批准,撥銀1萬餘兩,整修了城墻。

  乾隆帝對秋獮大典相當重視,自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年次數達40次之多,往來途中多駐蹕懷柔行宮。乾隆一生有兩大愛好,一是寫詩,二是題字。乾隆題懷柔行宮的詩詞據説有十余首,今留存兩首。

  可惜這所莊重珍貴的皇家行宮在1947年被國民黨守軍拆毀,原因是害怕解放軍攻城,南門外的所有建築都在那一年被一拆而空。行宮原址後建起九九嘉飯店,大廳內遺存一口古井,上面加了蓋,鋪上了地毯。工作人員説,古井裏還有水,很清冽。我知道這口井不是普通的井,它是三百年前皇帝專用的禦井。如果沒有了這口井,懷柔行宮的蹤跡真的就隨歷史的煙雲一起消散了。(北京日報 作者 于書文)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