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加速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2017-07-25 09:37:04  |  來源:人民網  |  編輯:李玥

中國加速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中國加速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5月,廣州港南沙港區集裝箱三期工程全面建成投産。羅艾樺攝

  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簽署儀式。這是自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部署規劃編制工作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動作。按照協議,粵港澳三地將在中央有關部門支持下,完善創新合作機制,促進互利共贏合作關係,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以創新理念構建區域合作,以創新機制整合資源要素,以科技為核心營造人才、技術、資本集聚的創新生態系統……在珠江口,一個能對標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級城市群和大灣區正加速成型,將成為引領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理念創新:區域合作發揮優勢

  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國際一流灣區如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瞄準的是“世界級”格局。2016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廣州、深圳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一個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呼之欲出。

  長期以來,粵港澳有著深厚的交往合作基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三地通過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贏的合理選擇,更是國家進一步推進“一國兩制”實踐、落實對外開放戰略的重大決策。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指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形勢下“一國兩制”方針的實踐探索,對促進內地經濟協調發展、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部分專家表示,相比世界一流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總量、貿易規模、港口能力等方面已具備條件且毫不遜色。

  新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呈現發展空間大、經濟密度小、發展速度快等特徵。與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等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面積、人口、GDP規模上都可等量齊觀。

  這份報告認為,“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最大制度優勢。“一國兩制”和三個獨立關稅區為對接國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更加靈活的制度安排。自由港、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在大灣區的制度疊加效應擴大了貿易和産業合作的選擇面。

  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副院長陳廣漢指出,在“一國兩制”之下,制度的多樣性和互補性是區域合作的優勢,也是動力。

  不僅如此,打破行政地域壁壘,“利用港澳地區國際市場優勢和珠三角改革開放積累的經驗,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在國家對外開放戰略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支點。”深港産學研基地深港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克科對本報表示。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鄧江年認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須創新區域合作機制,以利益共同體為目標,以提供覆蓋全區域的公共産品為重點,進一步改善區域的軟硬發展環境,實現粵港澳的共同繁榮。

  機制創新:資源要素流動整合

  2016年12月20日,澳門女企業家丘玉珍成為第一批拿到珠海橫琴臨時入境車牌的澳門單牌車車主之一,這一天,她等了5年。

  丘玉珍在澳門有個幸福的五口之家,還有兩個公司,每週至少有3天她要過關來橫琴處理公司事務。5年前第一次來橫琴時,她從拱北口岸入境打車來橫琴,花了45分鐘。短短5年,她見證了橫琴口岸24小時通關開放、單牌車進出橫琴等政策的落地,從澳門的家到橫琴公司的路程,從45分鐘變成30分鐘,現在變成了15分鐘,“和我從家裏到澳門的公司時間差不多,像在同一個城市。”

  這是澳門和廣東自貿區橫琴之間放寬人員流動、緊密商業合作現狀的一角。如今,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新機遇,這種資源流動模式將在整個大灣區內擴大、深化。

  《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提出,粵港澳要“完善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完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推動各種生産和生活要素在區域內更加便捷流動和優化配置”。

  當前,大灣區各地正掀起一陣涵蓋要素流動、基礎設施連通、貿易投資自由、文化融合等領域的建設熱潮,旨在改善大區域的軟硬發展環境,加速形成利益共同體。

  近年來,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成為融合發展的示範點。其中,廣東自貿區南沙、前海和橫琴分別因地制宜吸引港企落戶;截至6月,三片區吸引的港資企業累計近4700家,分佈于南沙粵港澳青年創業工場、前海青年夢工廠、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的港澳青年創業團隊達到207家,吸引包括港澳在內的國際人才超過7000人。

  良好成績單的背後是不斷創新開放的管理制度,涉及跨境人流、物流、信息和資本運行等方面。例如前海在全國首創“港企直通車”服務模式,依託前海e站通服務中心,為港資企業入駐提供“一門式、一站式”服務;啟用外商投資“一口受理”服務平臺,港資、外資企業準入和經營許可的辦理時限由原來超20個工作日壓縮為3個工作日;對符合優惠目錄的港資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進一步激發港企活力。

  香港創業青年、凝方綠能公司創始人林恒一説,“前海的創業氛圍很成熟,已經成為香港創業者施展拳腳的平臺。”與香港主要對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不同,前海的政府與機構還會在平臺、資源以及媒體宣傳等方面,尤其是對接風險投資以及企業人脈資源方面提供支持。

  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為區域融合提供了參考點;而在面上,區域交通動脈網也勢如破竹鋪開了。7月7日,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貫通,標誌著先後經歷13年論證、設計、施工的“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6月1日,粵港澳出行平臺新增粵澳班線購票功能,如今,旅客可以直接通過手機關注“粵港巴士”進行微信購買,即刻實現“説走就走”;俯瞰珠三角交通版圖,珠三角地區的大通道橫縱分佈,交織成“爬梯形”的閉合環路,這些大通道連接起珠江兩岸,與發達的海港、空港、城際軌道一起,載著人才、資本、産品走向粵港澳大灣區的繁榮未來。

  不僅如此,在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促進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上也有新進展。6月28日,內地與香港《CEPA投資協議》和《CEPA經濟技術合作協議》在香港簽署。繼《CEPA服務貿易協議》之後,內地在市場準入方面再次對香港採用“負面清單”開放方式。此外,經濟技術合作協議設立了次區域經貿合作專章,內容包括推進和深化兩地在泛珠三角區域及前海、南沙、橫琴等重大合作平臺的經貿合作,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支持香港參與內地自貿試驗區建設等。

  體系創新:人才技術資本集聚

  不同專業、不同年級背景的學生湊在一起,從掌握課本,到啃下機械、電子和軟體系統的設計原理,再到做成能夠參加比賽的機器人原型機;其間為了出好成績,可以隨時到深圳採購零部件,以不斷迭代。這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開設的機器人設計課程,大疆公司創始人汪滔就是課程學生之一。

  這種與實際産業需求對接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正在被重視、升級為創新生態系統。根據《協議》,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統籌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完善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優化跨區域合作創新發展模式,構建國際化、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

  創新生態系統需要整合利用區域內的優質人才、科技成果和資本,在發展高科技創新的同時推進産業化,使腦力産出完好地應用於市場需求。

  為了形成科技創新這一核心引擎,大灣區正努力打造人才、技術、資本集聚的創新生態系統,以基礎科技創新融合傳統産業的實幹式創新,打造新的競爭力。

  “廣州市國家超級計算中心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我很高興知道中心的超算資源已經開放給香港的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申請使用。”5月12日,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在2017深港合作圓桌會議“粵港澳大灣區:深港合作新機遇”上表示,香港特區政府致力於構建具有活力的科創生態系統環境。深圳擁有強大的科研産業實力,也是國家科創事業先鋒,港深合作一定能夠産生巨大的協同效應。

  早在20多年前,李澤湘就開始了深港之間“産學研合作”的努力與嘗試。如今,面對粵港澳大灣區不斷開放寬鬆、鼓勵創新的環境,他表示,“相信10年或20年之後,這裡將走出更多的明星高科技企業。”

  不僅如此,運用資本力量,將教授、學生、創新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正擴大和深化。港深兩地將共同建造“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將是香港最大的科技創新園區,將吸引港深兩地及海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推動園區發展。

  要想達到比肩世界三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水準,人才是起點。5月,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深圳市南山區政府共建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創新科學教育基地”成立。“我們開放自己的實驗室,開設創新創業課程,讓更多科研資源轉化為科普資源。這些資源將覆蓋粵港澳三地超過100家中小學校,促進粵港澳青少年科學教育水準的提高。”院長助理畢亞雷説。

  “粵港澳大灣區很容易讓我聯想到我們美國人所説的(舊金山)灣區。不過,粵港澳大灣區比美國的舊金山灣區更大且更具朝氣,而且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們更加渴望進步與新發明。粵港澳大灣區的這些城市很美,宜居,讓人十分期待到這兒參觀,到這兒工作。”諾獎經濟學家托馬斯·薩金特近期這樣評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