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聯盛新能源董事長何旖莎:中國光伏持續高增長,“走出去”指日可待
2017-08-01 13:54:42  |  來源:東方網  |  編輯:杜娜

  7月19日,光伏行業協會公佈了今年上半年數據:全國新增光伏裝機量超到24GW以上,其中分佈式將達到7GW以上,同比增長近3倍。

  捷報還未來得及人盡皆知,壞消息就接踵而至:7月21日印度商工部發了一條公告,對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地區和馬來西亞進口的光伏電池及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

  有著豐富海外項目經驗的聯盛新能源集團董事長何旖莎對此評價説,中國光伏高增長背後暴露的是發展可持續性存疑,“走出去”障礙重重。

  光伏行業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7月19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主辦的“光伏行業2017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秘書長王勃華秘透露:上半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4.4GW,同比增長9%,其中分佈式光伏新增裝機7.11GW,同比增長2.9倍。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處長邢翼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表示,分佈式光伏新增裝機量有望在今年突破10GW。

  今年上半年在分佈式光伏領域表現搶眼的聯盛新能源集團,是國內最大的分佈式光伏供應商。該集團董事長何旖莎對此評價説,“多項利好政策推動下,整個上半年增幅明顯,這從一方面説明中國光伏産業已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

  就在光伏行業協會公佈了中國光伏成績後的第三天,印度商工部發了一條公告,對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地區和馬來西亞進口的光伏電池及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

  從2017年前4個月我國光伏組件出口格局看,印度已是我國光伏組件出口最大市場,佔比41.8%。此次印度對中國光伏産品反傾銷調查,勢必會對中國光伏産業的海外發展帶來衝擊。

  其實,印度的反應並非孤例,也就是不久前,美國商務部對中國的光伏産品第三次反補貼行政復審作出終裁,中國企業被裁定17.14%-18.3%的反補貼稅率。

  中國光伏 “走出去”障礙重重

  中國光伏在海外市場遭遇調查,只是走出去障礙重重的一個縮影。

  相比此次印、美的調查,行業內印象更深的是2012年,歐美交替利用“雙反”對我國光伏的海外企業和産品進行限制。

  先是2012年3月,美國商務部發佈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徵收2.9%至4.73%的反補貼稅,5月17日公佈的反傾銷稅初裁稅率基本設定在31%左右。

  隨後的7月,歐盟委員也對中國光伏企業發起反傾銷調查,最終導致中國光伏産業受阻。

  “中國光伏企業無論是製造還是電站裝機,在全球市場上都已居於前列,整體不會像之前那樣悲觀。”較早佈局海外市場的綜合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聯盛新能源集團董事長何旖莎説,不過,綜合來看中國光伏産業的可持續發展仍存在不小疑問。

  那麼,光伏産業該如何在海外可持續發展?

  在海外有豐富項目經驗的聯盛新能源集團是較早進行海外市場佈局的中國光伏企業之一,早在2013年,就已經在日本等國涉足光伏電站項目。

  聯盛新能源集團董事長何旖莎説,在當前全球新能源快速發展背景以及産業環境壓力下,光伏電站不僅是當前全球收益率最穩定和可觀的固定資産投資,而且作為串聯上游製造和終端應用的核心環節,對推動整個新能源産業升級和應用普及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關鍵樞紐作用。

  而這一切的核心又必須是技術創新,是解決方案的專業性。“一定程度講,正是我國光伏技術得到巨大提升,我國光伏品牌在國外市場已取代了眾多國際品牌,這引起了多個國外市場對我國實施‘雙反’,但反過來説,正是因為雙反,我們更應該注重技術創新,才能持續保持國際競爭優勢”何旖莎説。

  協同抱團,才能走得更遠

  當然,在技術之外,何旖莎認為,中國光伏行業走出去除了政治因素,還面臨不同的文化、管理、法律等考驗。

  有著海外留學背景及多個海外項目經驗的何旖莎説,除了聯盛新能源集團自身的實力,在進行海外項目時選擇合作夥伴也會十分慎重,正是為了規避上述的風險。

  像上個月剛並網的印度特倫甘納邦的15MW地面分佈式光伏電站,就是與印度本土全球知名的企業Suzlon聯合打造。Suzlon是印度上市能源公司,在技術開發設計、風力發電設備生産、風力發電廠設計建造及技術諮詢服務方面有較強實力,作為EPC總包方,不但可以確保項目的系統效率和品質,在協調政府及當地關係時,也有諸多便利。

  還有在越南隆安省的40 MW太陽能項目,是聯盛新能源集團與Boo Capital 、Coara Solar(德國)聯手打造。

  “做這一切我們並不是在轉移落後産能,而是將最優秀的産品和技術引到國外,推動全行業發展,並通過增加就業和稅收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一光伏行業觀察者表示,中國光伏企業需要更深入的協同合作。

  何旖莎也認為,尤其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踐行以來,中國光伏企業為發揮更大作用,必須進行行業整合與協作,以聯盟形式提高新能源産業整體應訴水準,提高新能源行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