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書展開幕 以閱讀之名放大城市文化"熱島效應"
2017-08-16 09:30:12  |  來源:文匯報  |  編輯:李勝蘭

  原標題:上海書展今開幕,900多場活動覆蓋全市16個區

  以閱讀之名,放大城市文化“熱島效應”

  ■本報記者黃啟哲

  在閱讀中遇見最美的風景。一年一度的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今天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從來不是只看有多少高樓大廈,或者産業發展的規模與速度,更應著眼于城市“人氣的聚攏”。這就需要有既能展現文化的高度與廣度,又盡可能讓百姓參與其中的文化盛事,放大城市文化的“熱島效應”,産生強大的文化向心力。

  七天的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匯集全國500多家出版社的15萬餘種圖書;有900多場文化活動以及免費講座覆蓋全市16個區。上海書展將真正實現“書香滿城”,讓閱讀深入上海的肌理。

  用不斷創新的活動機制,把讀者推向品質閱讀的“深水區”

  喚醒人們對於讀書的興趣固然值得欣喜,而更進一步,就要把讀者推向品質閱讀的“深水區”,真正暢遊書海。所以,作為全國性的書香盛會,上海書展沒有把眼光僅僅停留在參展機構、參展圖書種類、觀展人次等數字的簡單增長,而是在推廣更有品質、更有價值的“深閱讀”方面進行深耕。

  要在書展的平臺發現讀書的魅力,推出充滿創意與情懷的活動或許是抵達心靈深處的一個有效途徑。不論是從書展活動延伸至全年舉辦的“思南讀書會”,還是持續24小時的“全球文學12時區”活動,都在不斷拓展閱讀的可能性。在今年上海書展上,一場名為“直播上海文學地圖”的朗讀接力活動即將展開。從書展中心會場出發,多位文化名家將在上海作協、巴金故居、紹興路、思南文學之家等場所誦讀文學經典。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也是記憶的載體,在上海這座與中國出版業、報業、現當代文學史緊緊相連的城市,有著許許多多可以在漫步中細細品味的街區與場所。

  正是這樣一些無法量化的創新與努力,贏得來自遠方的讚譽。英國《泰晤士報》的文學增刊,一個有著110多年曆史的老牌文化出版物,已連續三年為“上海國際文學周”免費刊登廣告。作為上海書展的子品牌活動,“文學周”今年剛滿七歲,能夠得到海外媒體人的致敬,理由只有一個———這是一場難得的高品質而純粹的文學盛會。

  作家孫甘露説:“有人説,閱讀和寫作的過程是私人的,但是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在一場又一場高品質的講座和論壇中,人們將找到閱讀的共鳴。

  有關閱讀的每一件小事,才是這座城市人文溫度的真正體現

  見微知著,衡量這場文化盛會人文溫度的,是每一個參與者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每當想起書展,展覽中心門口讀者等候的長隊便會第一時間浮現在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的腦海。書展所匯聚的人氣,也為出版人提了士氣。作為參展方,每年中華書局都會安排新書的編輯來書展“站臺”。在這裡,他們能感受到讀者對閱讀一年高過一年的熱忱。作為出版人的驕傲與自豪不言而喻。

  在歷年書展收穫驚喜與滿足的更有一批海外作家。思想透過文字,跨越了語言溝壑與地理距離,在上海激起層層漣漪。曾在上海過了82歲大壽的奈保爾感慨:“我去過美國、加拿大和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地方,但從沒想到會在上海發現這樣的對詩歌、對文學的熱情。”前一年10月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阿列克謝耶維奇,去年就被請到書展現場,從白俄羅斯明斯克到中國上海,她不僅感受著體表溫差,也在與中國讀者交流中收穫非虛構文學寫作的心得。由書展促成的上海之旅,更成為海外作家的創作素材,《雲圖》作者、英國作家大衛·米切爾就曾借參加上海書展之便,特意到外灘進行實地考察,把眼中的外灘寫進了新作《骨鐘》。

  作為上海書展真正的主角———讀者,也得到了書展的最高禮遇。與書展攜手漫步十多年,在無數動人瞬間中,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闞寧輝首先想到的,是2012年8月21日的那個書展閉幕的晚上。當最後兩位讀者———從河南來滬的母女,從書展會場走出,得到的,不僅是出版人、志願者、活動負責人的夾道致意,同樣也得到一張第二年書展的邀請函———成為明年第一批踏入書展大門的讀者。這份溫暖的寄予是相互的,五年來,每一屆“最後的讀者”,都如約成為了第二年、甚至每一年的忠實訪客。告別之日就是相約之時,書展在年復一年中與這座城市的人們互相滋養,同生共榮。而這些微小的故事,也標記著上海深厚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