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青羊大道旁出土75座古墓 年代從戰國到唐宋
2017-08-29 09:09:12  |  來源:成都商報  |  編輯:李玥

成都青羊大道旁出土75座古墓 年代從戰國到唐宋

考古工地現場圖

  近日,成都市青羊大道旁的西城花園小區考古工地的75座墓地陸續清理完畢。據現場考古人員介紹,墓地主要為戰國晚期到西漢早期的土坑墓、東漢時期的磚室墓、以及一批唐宋墓葬。

  此次發掘中,還出土了一份晚唐時期的紀年材料,將墓主人的身份和家庭情況作了詳細介紹,這也為考古人員判斷墓葬時間,提供了更可靠依據。

  巴蜀與中原的文化交流

  戰國晚期到西漢早期:

  在考古發掘現場,埋藏在最底下的是戰國晚期到西漢早期的一批墓葬,共有28座,殘存的木制葬具中,還零星散落著一些隨葬物品,其中青銅器主要為青銅劍、青銅矛、青銅鉞,總共出土了十多件兵器。其中出土的短劍,僅有30多公分,這也是體現了巴蜀文化特色的文物。此外,還有一些中原地區文化特色的隨葬品出土,這也説明,秦一統中國之後,移民進入四川盆地,巴蜀地區開始出現文化交融。

  東漢時期:

  紋飾上的年代密碼

  在東漢的磚室墓中,共有20多座,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柄七八十公分的鐵劍,這些兵器已經沒有那麼濃郁的地域特色了。墓主人是否為一名士兵?由於沒有更多信息,這位在眾多漢墓中特立獨行留下一柄鐵劍的古人,並沒有留下太多故事。

  而墓中漢磚紋飾精美,聯壁紋、菱格紋等都是浮現在磚石上的年代密碼,這批墓葬中,陶雞、陶狗都時有出現,漢代成都人還燒制了一些陶制模型,將魚塘等生活場景也帶到了墓室之中。

  唐宋墓葬:

  墓誌銘反映當時道教信仰

  據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李佩介紹,在眾多墓葬中,信息量最大的就是晚唐時期的墓葬。在一處單室墓葬中,一塊紅砂岩的“石書”,記載了墓主人的生平大致情況。

  據她介紹,在這塊墓誌銘上,清楚地記錄了墓主人勾龍氏所生活的年代,“這個姓氏比較罕見。”她解釋説,墓誌銘中主要介紹了他家庭成員的一些情況,以及他們當時信仰道教等細節,他的兩個兒子後來也成了道士。由於唐代的墓誌銘出土較少,這對考古人員來説彌足珍貴。

  從上面簡短的描述來看,今天的人已經能夠看到,唐朝末年,君主推崇道教,這對當時老百姓的信仰也産生了重要影響。在唐朝縣府中任職,勾龍氏也受到大趨勢的影響,開始信仰道教,而他所處的年代,還在唐武宗會昌年間拆毀寺院的滅佛運動之前。

  從今年3月至今,七千多平方米的工地上,考古發掘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據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李佩介紹,從目前考古情況來看,發掘區在當時屬於重要的墓葬區,這些發現對於當時成都平原的功能分區、民風民俗、宗教信仰,都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獨特姓氏:

  在四川的活動成為謎團

  對於勾龍這個姓氏的出現,四川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移民和客家姓氏文化的蘇東來介紹説,根據資料顯示,勾龍這個姓氏屬於一個遠古姓氏,最初是共工傳下來的,共工的一支後代被封為社神,發源地屬於中原地區。這個姓氏什麼時候來到了四川?蘇東來認為這裡面應該還有很多故事,他推測説,這支族人有可能是因為秦滅巴蜀之後,隨著中原王朝的軍隊來到了四川。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安史之亂之後,人口遷移進入到四川盆地。

  據他介紹,這個姓氏發展到了宋代,就已經出現了一些見諸史料的名人,比如生活在四川的勾龍爽,就是一個擅長畫人物畫的宮廷畫家。而在《宋史》中,還出現了當時家住灌縣的勾龍如淵的相關傳記,不過,到了宋末元初之後,這個姓氏就難覓蹤跡了。蘇東來説,這可能就和蒙古滅四川有一定關係,如果他們沒有逃到江南地區躲避戰亂,很有可能就在這場戰爭中遭到了打擊,以至於這個姓氏已經很少見了。(記者 宦小淮  圖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